走马胎

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大叶紫金牛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以根叶或全株入药。秋季采挖根、全株,洗净切片晒干。夏季采叶,晒干。
汉语拼音:Zǒu Mǎ Tāi
别名:大发药(《陆川本草》),走马风(《广西中药志》),山鼠、血枫(《广西中草药》),山猪药(海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A.Pseu-doverticillata Merr.」
功效与作用:祛风湿,壮筋骨,活血祛瘀。治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产后血瘀,痈疽溃疡。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痰,除酒病。治走马风。②《纲目拾遗》:研粉敷痈疽,长肌化毒,收口。③《本草求原》:壮筋骨,已劳倦。④《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止痛,治四肢疼痛,俱水煎服。⑤《陆川本草》:祛风湿,治风湿骨痛,风瘫鹤膝。⑥《广西中药志》:活血行血。治产后血瘀。
用法用量:根0.3~1两;根、叶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用干叶研粉撒敷患处。
性味:辛,温。①《生草药性备要》:味劫辛,性温。②《岭南采药录》:味辛,性温。③《陆川本草》:甘,平。
配伍经验:当归黄芪牛膝党参威灵仙地黄陈皮川芎白芍熟地黄白芷干姜乳香红花枸杞子没药杜仲桃仁独活远志
相关方剂:通血脉药酒、驱风蛇酒

走马胎性状

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常膨大呈念珠状,径1.5~4厘米,表面灰褐色至暗紫色,有纵向沟纹,皮部易剥离,厚约2毫米。质坚硬,断面皮部淡紫红色,有紫色小窝点,木部白色。加工的切片,斜切呈长椭圆形,厚约2毫米,皮部与木部分离,木射线清晰。有时掺入茎基部的切片,中央有淡红紫色的髓部。以干燥,念珠状、皮色紫褐多皱缩、断面有菊花纹者为佳。

走马胎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列栓细胞组成。皮层宽广,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内皮层细胞凯氏带明显。韧皮部狭窄,初生木质部6原型。

走马胎采收和储藏

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走马胎原形态

大灌木,高约1-3m。具粗厚的匍匐根茎;茎粗壮,通常无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叶通常簇生于茎顶端;叶柄长2-4cm,具波状狭翅;叶片膜质,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25-48cm,宽9-17cm,先端钝急尖或近渐监,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边缘具密啮蚀状细齿,齿具小尖头,背面叶脉上被细微柔毛,具疏眼点,以近边缘较多,不成边缘脉。由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的大型金字塔状或总状圆锥花序,长20-35cm,宽约10cm或更宽,每亚伞形花序有花9-15朵;花梗长1-1.5cm;萼片狭三角状卵形或披外形,长1.5-2mm,被疏微柔毛,具腺点,缘毛不明显;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卵形,长4-5mm,具疏腺点;雄蕊为花瓣长的2/3,花药卵形;雌蕊与花瓣几等长,子房被微柔毛。果球形,直径约6mm,红色,具纵胁,多少具腺点。花期4-6月,有时2-3月,果期11-12月,有时2-6月。

走马胎资源分布

生于林下、山谷或溪旁等潮湿处。分布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产广西、广东等地。

走马胎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祛风痰,除酒病。治走马风。
2.《本草纲目拾遗》:研粉敷痈疽,长肌化毒,收口。
3.《本草求原》:壮筋骨,已劳倦。
4.《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止痛,治四肢疼痛,俱水煎服。
5.《陆川本草》:祛风湿。治风湿骨痛,风瘫鹤膝。
6.《广西中药志》:活血行血。治产后血瘀。

走马胎附方

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走马胎根二两,大罗伞、小罗伞各三两,五指牛奶、土牛膝各四两。浸好酒三斤,三天可用。每日早晚各服二两。兼用药酒外擦患处。(《广西中草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