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汉语拼音:Niú Bànɡ Zǐ
别名:恶实(《别录》),鼠粘子(《本草图经》),黍粘子(《珍珠囊》),大力子(《卫生易简方》),蝙蝠刺(《纲目》),毛然然子、黑风子(《青海药材》),毛锥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粘苍子(《辽宁主要药材》),鼠尖子、弯巴钩子、万把钩(《江苏植药志》),大牛子(《山西中药志》),牛子(《陕西中药志》)。
英文名:Great Burdock Achene, Achene of Great Burdock
功效与作用:预防猩红热:取牛蒡子炒研成粉,过筛储存备用。2~5岁每次1克,5~9岁每次1.5克,10~15岁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间,除服药预防外,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临床观察344例,发病者7名;服药后12天内未发病者,计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服药预防效果较佳,6日后服药的预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触需重新再服1次。服药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性味:味辛;苦;性寒
归经:入肺、胃经。
用药禁忌:《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配伍经验:牛蒡、甘草、连翘、防风、荆芥、桔梗、黄芩、玄参、升麻、薄荷、当归、栀子、地黄、赤芍、黄连、川芎、木通、大黄、羌活、石膏
相关方剂:窦侍御仙酒、牛蒡甘桔汤、归宗汤、王氏双解散、拔毒膏药、清宁膏、银翘马勃散、透疹解毒汤、加味银翘散、柴胡山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