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汉语拼音:Niú Bànɡ Zǐ
别名:恶实(《别录》),鼠粘子(《本草图经》),黍粘子(《珍珠囊》),大力子(《卫生易简方》),蝙蝠刺(《纲目》),毛然然子、黑风子(《青海药材》),毛锥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粘苍子(《辽宁主要药材》),鼠尖子、弯巴钩子、万把钩(《江苏植药志》),大牛子(《山西中药志》),牛子(《陕西中药志》)。
英文名:Great Burdock Achene, Achene of Great Burdock
功效与作用:预防猩红热:取牛蒡子炒研成粉,过筛储存备用。2~5岁每次1克,5~9岁每次1.5克,10~15岁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间,除服药预防外,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临床观察344例,发病者7名;服药后12天内未发病者,计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服药预防效果较佳,6日后服药的预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触需重新再服1次。服药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性味:味辛;苦;性寒
归经:入肺、胃经。
用药禁忌:《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配伍经验:牛蒡甘草连翘防风荆芥桔梗黄芩玄参升麻薄荷当归栀子地黄赤芍黄连川芎木通大黄羌活石膏
相关方剂:窦侍御仙酒牛蒡甘桔汤归宗汤、王氏双解散、拔毒膏药清宁膏银翘马勃散、透疹解毒汤、加味银翘散、柴胡山栀散

牛蒡子性状

瘦果呈长扁卵形,长约6毫米,中部直径约3毫米。外皮灰褐色,有数条微突起的纵纹,中间一条较明显,全体有稀疏的斑点,又似致密的网纹.一端略窄,微弯曲,顶上有一浅色小点;另一端钝圆,稍宽,有一小凹窝。纵面稍隆起,边缘光圆而厚。外皮较坚硬,破开后种仁两瓣,灰白色,富有油性。无臭,味微苦。以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者佳。

牛蒡子炮制

牛蒡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气。用时捣碎。

牛蒡子鉴别

(1)取脱脂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温浸1h,滤过。滤液作以下试验:①取滤液2ml,加入1%三氯化铝的乙醇溶液,则呈蓝绿色。(检查木脂素类)②取滤液2ml,加入等体积的3%碳酸钠水溶液,于水浴上煮沸3-5min,放冷,加入重氮化试剂,则溶液呈红色。(检查木脂素类)(2)取本品粗粉5g,加稀盐酸水溶液(pH1.0-2.0)10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3份各2ml,置3只试管中,分别加碘化汞钾试剂、碘化饿钾试剂、硅钨酸试剂各1滴,则分别产生白色、棕红色及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3)取本品粉末少量,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绿色荧光。

牛蒡子采收和储藏

置通风干燥处。

牛蒡子化学成分

果实含牛蒡甙(arctiin),水解生成牛蒡甙元(arctigenin)及葡萄糖(glucose)[1]。又含罗汉松脂酚(matairesinol)[1],络石甙元(trachelogenin)[2],倍半木质素(sesquiligenan)AL-D及 AL-F[1]。种子含牛蒡甙[3],牛蒡酚(lap-paol)A、B[4]、C、D、E[5]、F、H[6]。又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花生酸(arachic acid),硬脂酸(stera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7]。

牛蒡子原形态

牛蒡 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壮,肉质,圆锥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基生叶大形,丛生,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长20-50cm,宽15-40cm。先端钝,具刺尖,基部常为心形,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cm,花序梗长3-7cm,表面有浅沟,密被细毛;总苞球形,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钩曲;花小,红紫色,均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先端5浅裂,聚药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黄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圆盘状,着生短刚毛关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灰褐色,具纵棱,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牛蒡子资源分布

分布全国各地。一般为栽培品。

牛蒡子各家论述

1.《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牛蒡子附方

1.牛蒡汤(《证治准绳·幼科》),用治小儿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毒,咽喉肿痛。2.牛蒂甘桔汤(《外科正宗》),用治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而疼痛者。3.栀子清肝汤(《医部全录·头门》),用治少阳经虚,肝火风热上攻而致的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穴等处,或寒热晡甚,胸满口苦舌干。4.启关散(《普济方》),用治风热客搏上焦,悬壅肿痛。5.牛蒂解肌汤(《疡科心得集》),用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痛。6.治头痛方(《方脉正宗》),用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7.治风热瘾疹方(《养生必用方》)。8.治喉痹方(《广济方》)。9.治咽膈不利方(《本草衍义》)。

牛蒡子药理作用

1.对肾病变的作用:取5周龄的Wistar系雄性大鼠腹腔注射l0mg/kg的氨基核苷(PA),每10天次,连续6天;引起肾病变后反复给予牛蒡甙及甙元。结果表明,牛蒡甙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显示抗肾病变作用。但甙元腹腔注射无作用,但经口服给药则显未效果。

2.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星形奴兴氏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其它作用:牛蒡提取物能显着而持久地降低大鼠血糖,对离体家兔子宫及肠管呈抑制作用。牛蒡甙能引起蛙、小鼠及兔的强直性惊厥,对蛙下肢及兔耳管呈扩张作用,牛蒡甙元有抗癌活性。

牛蒡子临床应用

预防猩红热:取牛蒡子炒研成粉,过筛储存备用。2~5岁每次1克,5~9岁每次1.5克,10~15岁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间,除服药预防外,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临床观察344例,发病者7名;服药后12天内未发病者,计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服药预防效果较佳,6日后服药的预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触需重新再服1次。服药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