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秋后采取。
汉语拼音:Lú Huā
别名:葭花(《尔雅》),芦蓬茸(《小品方》),蓬茨(《唐本草》),蓬茸(《本草图经》)。
英文名:Reed flowe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
功效与作用:止血解毒。治彝衄,血崩,上吐下泻。①《唐本草》:水煮浓汁服,主霍乱。②《本草图经》:煮浓汁服,主鱼蟹中毒。③《纲目》:烧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烧存性研末吹鼻。
性味:《纲目》:"甘,寒,无毒。"
配伍经验:甘草红花木通蝉蜕蒺藜槐花葫芦鸡冠花茅香
相关方剂:红花汤葫芦花汤

芦花性状

完整者为穗状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长20-30cm。下部梗腋间具白柔毛,灰棕色至紫色。小穗长15-20mm,有小花4-7朵,第1花通常为雄花,其他为两性花;颖片线形,展平后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或更短;外稃具白色柔毛。质轻。气微,味淡。

芦花采收和储藏

秋后采收,晒干。

芦花化学成分

花含戊聚糖(pentosan),纤维素(cellulose)和木质素(lignin)。

芦花原形态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茎直立,中空。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cm,宽1-3.5cm,边缘粗糙。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cm;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与内稃分离。花、果期7-10月。

芦花生态环境

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芦花资源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芦花各家论述

1.《唐本草》:水煮浓汁服,主霍乱。
2.《本草图经》:煮浓汁服,主鱼蟹中毒。
3.《本草纲目》:烧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药。

芦花附方

①治诸般血病:水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水二钟,煎一钟服。(《积善堂经验方》)
②治干霍乱病心腹胀痛:芦蓬茸一把,水煮浓汁,顿服一升。(《小品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