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石莲

为豆科植物南蛇竻的种子。8~9月间采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晒干。
汉语拼音:Kǔ Shí Lián
别名:石莲子(《生草药性备要》),老鸦枕头(《药材资料汇编》),土石莲子、青蛇子(《南宁市药物志》),猫儿核(《广西中药志》),广石莲子(《四川中药志》)。
英文名:Seed of Whiteflower Cacali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esalpinia minax Hance
功效与作用:清热化湿,散瘀止痛。主风热感冒,痢疾淋浊,哕逆,痈肿,疮癣,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性味:苦;凉寒;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心、脾、肾三经。"
用药禁忌:1.《广西中药志》:虚寒无火者忌用。2.《四川中药志》:大便燥结者忌用。
配伍经验:菟丝菟丝子龙骨益智益智仁石莲
相关方剂:膏淋酒

苦石莲性状

干燥种子椭圆形或长圆形,两端钝圆,长约1.2~2.2厘米,直径约0.7~1.2厘米,外面黑褐色或暗棕色,光滑,有的具细密的环状横纹或横裂纹,基部有珠柄残基,旁有小圆形的合点。质坚硬,不易破开。种皮厚约1毫米,内表面灰黄色,平滑而光泽;除去种皮,可见2片棕色肥厚的子叶,富油质,子叶中间有浅棕色的胚芽及胚根。气微,味极苦。以黑褐色、颗粒饱满者为佳。

苦石莲鉴别

种子横切面:外种皮薄,外具角质层,内层种皮细胞栅状,镶嵌状排列,最内侧的数层细胞较致密,细胞内有小方晶。子叶外具一层细小的表皮细胞,基本薄壁组织外侧有分泌腔

苦石莲采收和储藏

8-9月间采成熟果实,敲破,除去果壳,取出种子,晒干。

苦石莲原形态

喙荚云实 有刺藤本,高约4m。各部均被短柔毛。根圆柱形,浅黄色。茎和叶轴上均有散生钩刺。二回羽状复叶,互生,长达45cm,托叶锥状而硬;羽片5-8对,小叶6-12对,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4cm,宽1.1-1.7cm,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圆形,微偏斜,两面沿中脉被短柔毛,小叶柄甚短,其下有1枚小倒钩刺。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萼片5,长约13mm,密生黄色绒毛;花冠蝶形,白色,有紫色斑点,最上1枚倒卵形,长约18mm,宽约12mm,先端圆钝,基部靠合,外面和边缘有毛;雄蕊10,离生,2轮排列,较花瓣稍短,花丝下部密被长柔毛;子房密生细刺,花柱稍超出于雄蕊,无毛。荚果长圆形,长7.5-13cm,宽4-4.5cm,先端圆钝而有喙,喙长5-25mm,果瓣外面密生针状刺。种子4-8颗,长椭圆形,长约18mm,宽约10mm,一侧稍洼,有环状纹。花期4-5月,果期7月。

苦石莲资源分布

生于山沟中空旷的溪旁、路边或灌木丛中。分布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主产云南、广西。此外,广东、四川、江西、福建等地亦产。

苦石莲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伤,止痛,捶烂敷之。
2.《广西野生资源植物》:治癍痧症。
3.《南宁市药物志》:治疮疡,尿血。
4.《广西中药志》:治噤口痢,梦遗,淋浊等证。民间用治流行性感冒。
5.《四川中药志》:开胃进食,清心除烦,除湿去热。治哕逆不止。
6.《广东中药》:治夹色伤寒;煎水洗头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