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碟子

菊科野苦荬属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Bunge)Hance,以全草入药。5~6月间开花时采收全草,晒干。
汉语拼音:Kǔ Dié Zi
别名:满天星(《黑龙江省主要野生药用植物的鉴别及中草药新制剂》)。
英文名:Herb of Sowthistleleaf Ixer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xeris sonchifolia (Bunge) Hance [I.denticulata Stebb. Subsp. Sonchifolia Sterbb.]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排脓,止痛。治阑尾炎,肠炎,痢疾,各种化脓性炎症,吐血,衄血,头痛,牙痛,胸、腹痛,黄水疮,痔疮。①《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排脓,治阑尾炎,肠炎,痢疾,疮疖痈肿,吐血,衄血。②止痛。治头痛,牙痛,胸痛,胃、腹痛,外伤疼痛以及中、小手术后疼痛。(辽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水煎熏洗;或研末调敷衍;或捣敷。
性味:①《内蒙古中草药》:苦,寒。②苦辛,平。(辽宁)

苦碟子性状

本品长短不一。根呈倒圆锥形,具少数分枝。茎呈细长圆柱形,上部具分枝,直径1.5-4mm,表面绿以、深绿色至黄棕色,有纵棱,无毛,节明显;质较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尖飞出,断面略呈纤维性,外圈黄绿色,髓部呈白色。叶互生,多皱经空、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卵状长圆形,长2-5cm,宽0.5-2cm。先端急尖,基部耳状状抱茎。头状花序,密集成伞房状,有细梗,总苞片2层。舌状花,黄色,雄蕊5,雌蕊1枚,柱头2裂,子房上端具多数丝状白色冠毛。瘦果,黑色,类纺锤形。气微,味微甘苦。

苦碟子鉴别

茎横

苦碟子采收和储藏

5-7月间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苦碟子化学成分

全草含黄酮类,酚性化合物,有机酸,香豆素内酯类,氨基酸,植物甾醇等[1],并含腺嘌呤核甙(adenosine)[2]。

苦碟子原形态

抱茎苦荬菜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无毛。根粗壮而垂直。茎直立。基生叶多数,长圆形,长3.5-8cm,宽1-2cm,先羰急尖或圆钝,基部下延成柄,边缘具锯齿或不整齐的羽状深裂;茎生叶较小,卵状长圆形,长2.5-6cm,宽0.7-1.5cm,先端急尖,基部耳形或戟形抱茎,全缘或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密集成伞房状,有细梗;总苞长5-6mm,外层总苞片5,极小,内层总苞片8,披针形,长约5mm;舌状花黄色,长7-8mm,先端栽形,5齿裂。瘦果黑色,纺锤形,长2-3mm,有细条纹及粒状小刺,喙长约0.5mm,冠毛白色。花、果期4-7月。

苦碟子资源分布

生于山脚、路边、疏林内、河边。分布东北及内蒙古等地。

苦碟子各家论述

1.《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排脓。治阑尾炎,肠炎,痢疾,疮疖痈肿,吐血,衄血。
2.止痛。治头痛,牙痛,胸痛,胃、腹痛,外伤疼痛以及中、小手术后疼痛。(辽宁)。

苦碟子附方

①治阑尾炎:抱茎苦荬菜五钱,薏苡一两,附子二钱。水煎,日服二次。
②治黄水疮:抱茎苦荬菜。研末,香油调敷。
③治痔疮:抱茎苦荬菜。切碎,煎水熏洗。(选方出《内蒙古中草药》)

苦碟子药理作用

具镇痛、镇痉作用,其镇痛效果与总黄酮之含量并不平行。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