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荆子

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手搓下,晒干,扬净。
汉语拼音:Huánɡ Jīnɡ Zǐ
别名:布荆子(《本草求原》),黄金子(《浙江中药手册》)。
英文名:fruit of Negundo Chastetree, Negundo Chastetree Frui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ex negundo L.
功效与作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将黄荆子焙干研末,炼蜜为丸,每丸含生药3钱。日服3次,每次1丸,10天为一疗程,连服二个疗程。观察46例,近期控制5例,显效17例,好转15例。对咳、痰、喘均有疗效,但以祛痰效果较好。多数病人在用药二天内开始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出现。观察结果证明,本品对单纯型、轻型、虚寒型、无肺气肿的患者效果较好。配合紫河车、淮山药组成复方治疗,则可提高疗效。观察中曾对部分患者的痰液做了细胞学检查,结果证明黄荆子对慢性气管炎的炎症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对气管粘膜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病变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副作用:服药期间患者无不适反应,但心电图复查有S-T段的改变;血象,肝功能及尿17-羟复查则均无明显变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大剂0.5~1两);或研末。
性味:辛苦,温。①《草木便方》:苦,温。②《南宁市药物志》:辛,温。③《广西中药志》:味辛,性温,无毒。
归经:归肺;胃;肝经
用药禁忌:凡湿热燥渴无气滞者忌用。
配伍经验:黄荆防风白芷枸杞子苦参牛蒡牛蒡子蔓荆子苍耳羌活荆芥何首乌苍耳子禹余粮当归地黄陈皮川芎赤芍独活
相关方剂:金樱莲子散苦参大丸加减大造苦参丸、三色敷药、浊阳化饮糖浆、川芎平喘合剂、清浊饮、黄荆散揭障丹

黄荆子性状

果实连同宿萼及短果柄呈倒卵状类圆形或近梨形,长3- 5.5mm,直径1.5-2mm。宿萼灰褐色,密被棕黄色或灰白色绒毛,包被整个果实的2/3或更多,萼筒先端5齿裂,外面具5-10条脉纹。果实近球形,上端稍大略平圆,有花柱脱落的凹痕,基部稍狭尖,棕褐色。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黄棕色 ,4室,每室有黄白色或黄棕色种子1颗或不育。气香,味微苦、涩。 以颗粒饱满者为佳。

黄荆子鉴别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类圆形细胞,内含淡棕色颗粒物,外被解质层;有腺毛及非腺毛,腺毛头部1-2个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1-

黄荆子采收和储藏

8-9月采摘果实,晾晒干燥。

黄荆子化学成分

种子含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5-氧异酞酸(5-oxyisophthalic acid),3β-乙酰氧基-12-齐墩果烯-27-羧酸(3β-acetoxyolean-12-en-27-oic acid),2α,3α二羟其-5,12-齐墩果二烯-28-羧酸(2α,3α-dihydroxyoleana-5,12-dien-28-oic acid),2β,3α-二乙酰氧基-5,12-齐墩果二烯-28-羧酸(2β-3α-diacetoxyoleana-5,12-dien-28-oic acid),2α,3β-二乙酰氧其-18-羟基-5,12-齐墩果二烯-28-羟酸(2α,3β-diacetoxy-18-hydroxyoleana-5,12-dien-28-oic acid),6-羟基-4-(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基甲基-7-甲氧基-3,4-二氢-2-萘甲醛[6-hydroxy-4-(4-hydroxy-3-methoxyphenyl)-3-hydroxymethyl-7-methoxy-3,4-dihydro-2-naphthaldehyde],还含蒿黄素(artemetin) 及葡萄糖(glucose),以及5,7,3’-trihydroxy-6,8,4'-trimethoxy flavone)。种子油非皂化成分有:5β-氢-8,11,13-松香三烯-6α-醇(5β-hydro-8,11,13-abietatrien-6α-ol),8,25-羊毛甾二烯-3β-醇(lanostan-8,25-dien-3β-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正-三十三烷(n-titriacontane),正-三十一烷(n-hentriacontane),正-三十五烷(n-pentatriacontane),正-二十九烷(n-nonacosane)等C36-C37烷烃,其脂肪酸成分有: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及硬脂酸(stearic acid)等。 黄荆浸析液含-羟基苯甲酸 、阿魏酸(ferul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及丁香酸(syringicacid)。黄荆挥发油含桉叶素(cineole),左旋-香桧烯(sabinene),α-蒎烯(a-pinene),樟烯(camphene),β-丁香烯(β-caryophellene),玷(王巴)烯(copaene),薁 (azulene)及柠檬醛(citral)等。

黄荆子原形态

黄荆(《救生苦海》),又名:五指柑(《生草药性备要》),山荆(《玉环志》),山黄荆、黄荆条(《纲目拾遗》),七叶黄荆、蚊子柴、五指风、蚊烟柴、土柴胡、土常山、马藤、酱草。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米,枝叶有香气。新枝方形,灰白色,密被细绒毛。叶对生;掌状复叶,县长柄,通常5出,有时3出;小叶片椭圆状卵形,长4~9厘米,宽1.5~3.5厘米,中间的小叶片最大,两侧次第减小,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浅波状,或每侧具2~5浅锯齿,上面淡绿色,有稀疏短毛和细油点。下面白色,密被白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形,5齿裂;花冠淡紫色,唇形,长约6毫米,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强;子房4室,花柱线形,柱头2裂。核果,卵状球形,褐色,径约2.5毫米,下半部包于宿萼内。花期7~8月。果期8~9月。

黄荆子资源分布

生于向阳山地。分布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产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广西等地。

黄荆子各家论述

1.《玉环志》:消食下气。
2.《草木便方》:养肝,利窍,坚齿,聪耳明目。止带浊。疗风痹,颓疝。
3.《广州植物志》:祛风、涤痰、镇咳。用代茶叶,有解暑之功。
4.《南宁市药物志》:温经散瘀,解肌发汗。治感冒,疟疾,哮喘。
5.《四川中药志》:养肝除风,行气止痛。治伤寒呃逆,咳喘,食滞,小肠疝气及痔漏生管。

黄荆子附方

①治伤寒发热而咳逆者:黄荆子,炒,水煎服。(《古今医鉴》黄荆散)
②治哮喘:黄荆子二至五钱。研粉加白糖适量,一日二次,水冲服。(南京《常用中草药》)
③治肝胃痛:黄荆子研末,和粉作团食。(《纲目拾遗》)
④治胃溃疡,慢性胃炎:黄荆干果一两。煎服或研末吞服。(南京《常用中草药》)
⑤治膈食吞酸或便秘:黄荆果实五钱。水煎或开水泡服,早晚各服一次。(《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⑥治痔漏之管:黄荆条所结之子(炙炒为末),五钱一服,黑糖拌,空心陈酒送服。(《纲目拾遗》)
⑦治痘疹空壳无浆:黄荆子(炒黑为末)一钱,酒浆调服:虚者,人参汤加酒浆二、三匙。(《痘疹仁端录》黄荆散)

黄荆子药理作用

用小白鼠离体肺灌流黄荆子、黄荆根煎剂均能扩张支气管,前者较后者为优,不同提取部分中以含黄酮及强心甙部分效力较好。黄荆根、黄荆子水煎液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前者较后者强,煎煮时间长的效果更好。

黄荆子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将黄荆子焙干研末,炼蜜为丸,每丸含生药3钱。日服3次,每次1丸,10天为一疗程,连服二个疗程。观察46例,近期控制5例,显效17例,好转15例。对咳、痰、喘均有疗效,但以祛痰效果较好。多数病人在用药二天内开始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出现。观察结果证明,本品对单纯型、轻型、虚寒型、无肺气肿的患者效果较好。配合紫河车、淮山药组成复方治疗,则可提高疗效。观察中曾对部分患者的痰液做了细胞学检查,结果证明黄荆子对慢性气管炎的炎症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对气管粘膜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病变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副作用:服药期间患者无不适反应,但心电图复查有S-T段的改变;血象,肝功能及尿17-羟复查则均无明显变化。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