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肉

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肉。
汉语拼音:Guī Ròu
英文名:Tortoise as food
功效与作用:益阴补血。治劳瘵骨蒸,久嗽咯血,久疟,血痢,肠风痔血,筋骨疼痛。①《别录》:"肉作羹臛,大补。"②《唐本草》:"酿酒,主大风缓急,四肢拘挛,或久瘫缓不收摄,皆差。"③《食疗本草》:"主除温瘴气,风痹,身肿,踒折。"④《日用本草》:"大补阴虚,作羹臛,截久疟不愈。"⑤《纲目》:"治筋骨疼痛及一、二十年寒嗽,止泻血、血痢。"⑥《医林纂要》:"治骨蒸劳热,吐血,衄血,肠风血痔,阴虚血热之症。"⑦《四川中药志》:"治女子干病,老人尿多及流血不止。"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0.5-1只;或入丸、散。
性味:甘咸,平。①《食疗本草》:温,味酸。②《日用本草》:味酸,温,有小毒。③《纲目》:甘酸,温,无毒。④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咸,平。
归经:肝;肾;大肠经
配伍经验:羊肉当归枸杞子党参升麻大枣胡椒百合冰糖葱白乌龟
相关方剂:滋阴龟肉汤、龟肉臛三肉臛、附片龟羊汤、龟肉枸杞百合汤、百合红枣龟肉汤、升麻乌龟

龟肉原形态

乌龟,体呈扁椭圆形,背腹均有硬甲,甲的长宽高一般为120mm×85mm×55mm,最长者可达200mm以上。头顶前端光滑,后部覆被累粒状小鳞;吻端尖圆,颌无齿而具角质硬喙;眼略突出;耳鼓膜明显;颈部细长;周围均被细鳞,颈能伸缩。背、腹甲的上面为表皮形成的角质板;下面为真皮起源的骨板,背脊中央及其两侧有3条较显着的纵棱,但雄龟不太明显。背甲棕褐色或黑色,颈角板前窄后宽,椎角板5块;第1块前宽后窄,其后数声一般宽大于长,两侧对称排列肋角板各4块,缘角板每侧11块,臀角板2块近长方形。,腹甲与背甲几乎等长,腹甲淡黄色,少数褐色,共有6对;喉角板2块,呈三角形;肱骨板2块,外缘宽凸;胸、腹角板各2块,均较大;股角板2块,外缘较宽于中线;肛角板2块,后缘凹陷。背腹甲在体两侧由甲桥相连,形成体腔。四肢较扁平,前肢具5指及爪,后肢具趾,除第5趾无爪外,余皆有爪,指或趾间具蹼,尾中等长度,一般20-30mm左右,较细。头侧及喉侧有带黑边的黄绿色纵横线,头颈部背面深褐色,腹面稍浅。背甲各角板边缘外呈黄色,角板上的花纹形似金钱,故双有金钱龟之称。腹甲每块角板的外侧下方色较深,四肢背面灰褐色或深棕色,腹面色稍渚。尾部背面棕褐色。泄殖孔周围色浅,往后呈棕褐色。

龟肉生态环境

生活于河流、池塘。吃虾、小鱼及植物性食物。

龟肉资源分布

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龟肉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肉作羹,大补。

龟肉附方

①治虚劳失血咯血,咳嗽寒热,补阴降火:田龟,煮取肉,和葱、椒、酱、油煮食。(《便民食疗》)
②治肺痨吐血:龟肉、沙参、虫草。共炖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久咳嗽上气:生龟三枚。治如食法,去肠,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渍曲,酿秫米四升,如常法,热,饮二升,令尽。(《补缺肘后方》)
④治痢及泻血:乌龟肉,以沙糖水拌,椒和,炙煮食之,多度。(《普济方》)
⑤治热气湿痹,腹内激热:龟肉同五味煮食之,微泄为效。(《普济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