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

本品为豆科合欢属植物儿茶树Acacia catechu(L. f.) Willd.的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冬季采收枝、干,除去外皮,砍成大块,加水煎煮,浓缩,干燥。
汉语拼音:ér Chá
别名:儿茶膏、孩儿茶、黑儿茶
英文名:Cutch Khair Black Catechu
功效与作用:清热化痰,敛疮止血。用于肺热咳嗽,咯血,腹泻,小儿消化不良;外用治疮疡久不收口,皮肤湿疹,口疮,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1~3g,包煎,多入丸散服。外用适量。
性味:苦、涩,微寒。
归经:归肺经。
配伍经验:乳香冰片没药血竭孩儿茶轻粉麝香黄柏黄连朱砂龙骨青黛薄荷雄黄珍珠硼砂甘草牛黄当归人中白
相关方剂:消炎止痛液、绛珠膏、红藤马莲汤、通隘散金疮膏药、龙骨孩儿茶、陀僧膏金枪药黑膏药天下第一金疮药

儿茶性状

本品呈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光滑而稍有光泽。质硬,易碎,断面不整齐,具光泽,有细孔,遇潮有黏性。无臭,味涩、苦,略回甜。

儿茶炮制

一般于12月至翌年3月,采收干枝,剥去外皮,劈成小块,置土钵或铜锅中加水煎煮,收集煎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糖浆状,冷却,倒入特制的模型中,即成儿茶膏。

儿茶鉴别

(1) 本品粉末棕褐色。可见针状结晶及黄棕色块状物。

儿茶采收和储藏

置干燥处,防潮。

儿茶化学成分

含儿茶鞣酸20~50%,儿茶精(dcatechin,C15H14O6)2~20%及表儿茶酚(epicatechol)、粘液质、脂肪油、树胶及蜡等。

儿茶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6~13米。小枝细,有棘刺。叶为二回双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基部有棘针双生,扁平状;叶轴上着生羽片10~20对;每羽片上具小叶30~50对,小叶条形,两面被疏毛。8~9月开花,总状花序腋生,花萼基部连合成筒状,上部分裂,有疏毛;花瓣5,长披针形,黄色或白色;雄蕊多数,伸出花冠之外;雌蕊1,子房上位,长卵形。荚果扁而薄,连果梗长6~12厘米,宽1~2厘米,种子7~8粒。

儿茶资源分布

分布于云南南部地区,海南岛有栽培。

儿茶附方

(1)肺结核咯血:儿茶1两,明矾8钱,共研细末。每次0.1~0.2克,每日3次。中等量咯血(大咯血者不宜采用),每次服0.2~0.3克,每4小时1次。

儿茶药理作用

1.儿茶水溶液能抑制家兔十二指肠及小肠的蠕动,且能促进盲肠的逆蠕动,而有止泻作用;但对大肠几乎没有作用。

2.儿茶在体外有较强的杀死腹水癌细胞作用。

3.儿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于常见治病性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其叶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