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姜

为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根。
汉语拼音:Dòu Chǐ Jiānɡ
别名:木浆子根、澄茄根、木姜子根、过山香、满山香、山苍子根
英文名:Root of Mountain Spicy Tree,Mountain Spicy Tree, Fragant Litse, Aromatic Litse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sea cubeba (Lour.) Pers.[Laurus cubeba Lour.]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理气止痛。主感冒;心胃冷痛;腹痛吐泻;脚气;孕妇水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脑血栓形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15-60g;或炖服;或泡酒服。外用:适量,煎水洗。
性味:辛;温;苦
归经:肝;脾;胃经
配伍经验:黄芩香附薄荷细辛栀子藿香三棱莪术石菖蒲薄荷脑樟脑高良姜花椒广藿香降香两面针香加皮荆三棱黑老虎九里香
相关方剂:止痛精

豆豉姜性状

根圆锥形。表面棕色,有皱纹及颗粒状突起。质轻泡,易折断,断面灰褐色,横切面有小孔(导管)。气香,味辛辣。

豆豉姜采收和储藏

栽培3-5年,9-10月采挖,抖净泥土,晒干。

豆豉姜化学成分

根皮含挥发油0.2%,内含柠檬醛(citral)约10%,香茅醛(citronellal)约8%-12%,以及芳樟醇(linalool)及其酯类等。近又从根中挥发性部分分得异胡薄荷醇(isopulegol)。根还含胡萝卜甙(daucosterol),山鸡椒醇(cubebaol)。树皮含生物碱,已分离得到右旋六驳碱(laurotetanine),N-甲基六驳碱(N-methyl laurotetanine),异紫堇定碱(isocorydine),木兰箭毒碱(magnocurarine)。近又从木部分得山鸡椒杷明碱(litebamine).

豆豉姜原形态

山鸡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叶和果实有芳香气。根圆锥形,灰白色;幼树树皮黄绿色,光滑,老树树皮灰褐色。叶芽无鳞片;幼枝细长,被绢毛。叶膜质,互生;叶柄细弱,长1-2cm;叶片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4-11cm,宽1.2-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绿色,两面均无毛,羽状脉,侧脉每边6-10条,纤细,中脉、侧脉在两面均突起。花先叶开放,雌雄异株;伞形花序单生或簇生,总花梗纤细,长5-10mm,总苞片4,上有4-6朵小花,淡黄色;花被裂片6,倒卵圆形;能育雄蕊9,排成3轮,第3轮基部的腺体具短柄。雌花中退化雄蕊多数,子房卵形,花柱短,柱头头状。浆果状核果近球形,直径4-5mm,无毛,幼时绿色,成熟时黑色;果梗长2-4mm。花期2-4月,果期6-8月。

豆豉姜资源分布

产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豆豉姜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周身筋骨疼痛,发表,散风寒疹子,去膨胀,理气。
2.《南宁市药物志》:行气止痛,祛风湿,理筋骨。治胃冷痛,孕妇水肿,跌打宽筋。
3.《广西中药志》:治感冒。
4.《广东中药》:祛风散寒,息肝风,消肿。治风湿痹痛,筋骨无力,产后脚软,痰湿脚气。

豆豉姜附方

①治感冒头痛,风湿骨痛:木姜子根、茎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豆豉姜药理作用

抗血栓及对微循环的影响 给兔静注山鸡椒根(豆豉姜)注射液2g/kg,能显着抑制血栓形成,抑制率为57.56%。临床治疗脑血栓患者,可使脑电阻图出现波幅增高,上升时间缩短,上升角度增大,血管阻力指数下降。电镜观察,患者甲皱微循环管襻数目增多,微血管扩张,血流流态改善,管袢血流速度变为均匀,静脉血中圆型和树型血小板百分率增加,而扩大型和聚集型明显减少,表明该药能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18%-80%),改善微循环,并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对高聚集性血小板有解聚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