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椒

为唇形科植物百里香的全草。6~7月采收,阴干或鲜用。
汉语拼音:Dì Jiāo
别名:地花椒(《海上名方》),百里香(《植物学大辞典》),山椒(《中国药植图鉴》),山胡椒(《辽宁经济植物志》)。
英文名:Mongollian Thyme Herb, Herb of Mother-of-thyme, Herb of Carpet Thyme, Herb of Mongolian Thyme
功效与作用:祛风止咳;健脾行气;利湿通淋。主感冒头痛;咳嗽;百日咳;脘腹疼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牙痛;小便涩痛;湿疹瘙痒;疮痈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水洗。
性味:《嘉佑本草》:"味辛,温,有小毒。"
配伍经验:甘草黄芪大黄乳香栀子滑石
相关方剂:甘草滑石散、栀子仁涂敷方

地椒性状

(1)百里香 茎方柱形,多分枝,长5-18cm,直先约1mm;表面紫褐色,幼茎被白色柔毛。节明显,匍匐茎节上具细根。叶多皱缩,展平后呈卵圆形,长0.3-1cn,宽1.5-4mm,先端钝或稍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下面腺点明显。小花集成头状,紫色或淡紫色。小坚果近圆形或卵圆形,压扁状。气芳香,味辛。

地椒化学成分

含黄芩素葡糖甙、水犀草素-7-葡萄糖甙、芹菜素等黄酮成分,挥发油0.8~1.33%.挥发油中含香荆芥酚53%、对-聚伞花素17%、γ-松油烯8%、α-松油醇5%、姜烯4%、龙脑等。尚含熊果酸、鞣质、树胶、树脂、脂肪油、百里香酚等。

地椒原形态

半灌木。不育枝从茎的末端或基部长同,花枝高2-10cm,在花序下密被倒向或稍开展的疏柔毛,向下毛变短而疏。具2-4对叶;下部叶柄长约为叶片1/2,上部的弯短;叶片卵形,长4-10mm,侧脉2-3对,腺点多少明显。花序头状;药萼筒状钟形或狭钟状,长4-4.5mm,内面在喉部有白色毛环,上唇具3齿,齿三角形,下唇较上唇长或近相等,齿钻形,各齿具睫毛或无;花冠紫红色至粉红色,长6.5-8mm,上唇直伸,微凹,下唇开展,3裂,中裂片较长,小坚果近圆形或卵圆形,光滑。花期7-8月。

地椒资源分布

生长于干燥山坡砂质地。分布内蒙古、甘肃、陕西、东北等地。

地椒各家论述

1.《嘉佑本草》:主淋蝶肿痛。

地椒附方

①治感冒,百日咳地椒一钱,水煎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地椒药理作用

参见麝香草条。

1. 消炎作用:花的煎剂或流浸膏可用于支气管炎或其他上呼吸道疾患作保护剂。

2.止痛作用:也可用于神经炎或脊神经根炎作止痛剂,此皆因其中含百里香酚之故。

地椒临床应用

①治疗关节炎

将百里香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原生药3克,行穴位注射。取穴:上肢取外关、肩三针、曲池;下肢取悬钟、足三里、昆仑、阳陵泉、承山、风市、环跳、血海;腰背部取肩井、肺俞、至阳、肾俞、肾脊、八髎。以上穴位交替使用,每次取2~3个,每天注射1次,每穴注射0.5~1毫升,10天为一疗程。治疗关节炎28例,有效2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0例,有效16例。其中分别有3例和4例自觉症状消失,关节肿胀基本消退,关节活动逐渐恢复。注射时常有局部疼痛,肌肉丰满部位的穴位疼痛较少。治疗期间未发现其他异常反应。

②治疗大骨节病

用地椒草制成100%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1次,每次1~2毫升,10~15次为一疗程。观察533例,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自如咸明显改善,劳动力恢复或大部恢复)317例,基本治愈及好转(自觉症状减轻,关节功能改善,劳动力部分恢复)214例,无效2例。用药10~45天内疗效最高,有效人数占66.8%;45天后疗效较慢。治愈病例平均天数为40.39天。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③治疗急性胃肠炎

取地椒(野百里香)干品3~4钱(鲜品5~7钱),开水浸泡10分钟后煎服。若呕吐甚,加灶心土3钱。观察48例,其中23例配合针刺足三里、内关、巾脘、大椎等穴,结果均迅速控制症状。一般服药15分钟内呕吐停止;10~30分钟腹痛缓解或消失,最慢者1小时缓解。治疗中未出现严重脱水、昏迷等症;己出现脱水的2例未经补液,用药后24小时内体力基本恢复;1例昏迷患者,加刺人中、百会等穴,24小时内各种症状亦基本缓解。

④治疗慢性胃痛

以地椒(野百里香)3钱泡茶饮,每日2次,连服7天为一疗程,常需坚持2~3个疗程始见效。共治26例,结果9例治愈,13例显著好转,3例中断治疗,1例严重烧心、泛酸、空腹胃痛者无效。

野百里香有小毒,正常用量无不良反应,若超过2两,可出现头晕、眼胀,血压稍有升高等反应。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