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叶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的干燥茎叶。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
汉语拼音:Dàn Zhú Yè
别名:竹叶门冬青(《分类草药性》),迷身草(《岭南科学杂志》),山鸡米(《华南经济禾草植物》),竹叶麦冬(《中国药植志》),金竹叶(《广西中兽医药植》),长竹叶(《江苏植药志》),山冬、地竹、野麦冬(《广西中药志》),淡竹米(《药材学》),林下竹、土麦冬(《闽东本草》)。
英文名:Common Lophatherum Herb, Common Lophatherum
功效与作用: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治热病口渴,心烦,小便赤涩,淋浊,口糜舌疮,牙龈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性味:甘、淡,寒。
归经:①《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用药禁忌:《品汇精要》:"孕妇勿服。"
配伍经验:竹叶甘草麦冬地黄黄芩栀子木通茯苓连翘石膏人参黄连知母当归薄荷升麻玄参桔梗大黄车前
相关方剂:加味小蓟饮子小蓟饮子、地芩竹叶饮、麻黄生姜汤地骨皮汤益气安神汤驱风散加味脾阴煎滴虫汤化毒清表汤

淡竹叶性状

茎圆柱形,长25-30cm,直径1.5-2mm;表面淡黄绿色,有节,节上抱有叶鞘,断面中空。叶多皱缩卷曲,叶片被外形,长5-20cm,宽1-3.5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叶鞘长约5cm,开裂,外具纵条纹,沿叶鞘边缘有白色长柔毛。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以叶大、色绿、不带根及花德者为佳。

淡竹叶炮制

拣去杂质及根,切段,晒干。

淡竹叶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回流1h,滤过。取滤液5ml置小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干,残渣加醋酥1ml溶解,再加浓硫酸1-2滴,即显红色,渐变成紫红色、蓝紫色最后呈污绿色。 (2)取本品碎片1g,加水30ml,煮沸10min,滤过。滤液浓缩成1ml,加新制碱性酒石酸铜试液2ml,置水浴上加热数分钟,产生棕红色沉淀。

淡竹叶采收和储藏

置干燥处。

淡竹叶化学成分

茎、叶含三萜化合物:芦竹素,印白茅素,蒲公英赛醇和无羁萜。另谓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糖类。

淡竹叶原形态

1.淡竹叶 多年生草本,高40-90cm。根状茎粗短,坚硬。须根稀疏,其近顶端或中部常肥厚成纺锤状的块根。秆纤弱,多少木质化。叶互生,广被外形,长5-20cm,宽1.5-3cm,先端渐尖或短尖,全缘,基部近圆形或换形而渐狭缩成柄状或无柄,平行脉多条,并有明显横脉,呈小长方格状,两面光滑或有小刺毛;叶鞘边线光滑或具纤毛;叶舌短小,质硬,长0.5-1mm,有缘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0-30cm,分枝较少,疏散,斜升或展开;小穗线状技针形,长7-12mm(连同短芒),宽1.5-2.5mm,具粗壮小穗柄,长约1mm;颖长圆形,具五脉,先端钝,边缘薄膜质,第1颖短于第2颖;外稻较颖为长,被针形,长6-7mm,宽约3mm,先端具短尖头,具5-7脉,内释较外停为短,膜质透明。颖果纺锤形,深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2.中华淡竹叶 本种外观形态与淡竹叶相似。不同之点在于中华淡竹叶叶片宽达4cm。圆锥花序分枝较短,长3-8cm;小穗广披针形,长7-9cm,宽2.5-3mm;颖宽卵形,具5-7脉;第1外稃长约6mm,宽约5mm,具7脉,先端有长不及1mm的短芒。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淡竹叶资源分布

野生于山坡林下及阴湿处。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产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此外,安徽、江西、四川、福建、河南等地亦产。

淡竹叶各家论述

1.《纲目》:去烦热,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

淡竹叶附方

①治尿血:淡竹叶、白茅根各三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②治热淋:淡竹叶四钱,灯芯草三钱,海金沙二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淡竹叶药理作用

①解热作用

对人工发热的大白鼠经口给予淡竹叶1~20克/公斤有退热作用,有效成分溶于水而难溶于醇。用大肠杆菌皮下注射使猫和家兔引起人工发热,2克/公斤淡竹叶的解热效价等于33毫克/公斤非那西汀的0.83倍。

②利尿作用

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猪苓、木通等为弱,但其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排泄则比猪苓等强。

此外尚有增高血糖的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