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

为豆科植物蚕豆的种子。夏季豆荚成熟呈黑褐色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扬净后再晒干。
汉语拼音:Cán Dòu
别名:佛豆(《益部方物略记》),胡豆(《纲目》),南豆(《蒙化府志》),马齿豆(《台湾植物名录》),竖豆、仙豆、寒豆、湾豆,罗泛豆(《中国药植志》),夏豆(《上海常用中草药》)。
英文名:Broad bean
功效与作用:花:凉血止血,止带降压。主治咯血,吐血,便血,白带,高血压病。用量0.5~1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研末;或作食品。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敷。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归经:脾;胃;心经
用药禁忌:《本经逢原》:"性滞,中气虚者食之,令人腹胀。"
配伍经验:甘草杏仁乳香砂仁没药三七莱菔鸡子蓖麻冬瓜蓖麻子茶叶冬瓜子鸡子黄冬瓜皮蚕豆花
相关方剂:拔毒膏、蚕豆壳冬瓜皮茶、蚕豆花茶、冬瓜皮蚕豆汤、蚕豆荚茶油方、冬瓜皮茶、甘蚕豆、蚕豆壳茶、痢疾食料丸蚕豆花露

蚕豆性状

种子扁矩圆形,长1.2-1.5cm,直径约1cm,厚7mm。种皮表面浅棕褐色,光滑,做有光泽,两面凹陷;种脐位于较大端,褐色或黑褐色。质坚硬,内有子叶2枚,肥厚,黄色。气微,味谈,嚼之有豆腥气。

蚕豆化学成分

种子含卵磷脂(lecithin),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半乳糖基甘油二酯(galactosyl diglyceride)和磷脂(phosphatide)。尚含胆碱(choline),哌啶-2-酸(pipecolic acid),腐胺(putrescine),精味(spermidine),精胺(spermine),去甲精胺(norspermine),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巢菜碱甙(cicine)和伴巢菜碱甙(convicine)。根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白桦脂醇(betulin),D-甘油酸(D-glyceric acid)和聚β-羟基丁酸(poly-β-hydroxybutyric acid)。

蚕豆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全体无毛,高30~18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方形,中空,表面有纵条纹。双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两侧具大而阴显的半箭头状托叶,先端尖,边缘白色膜质,具疏锯齿,基部下沿呈尖耳状;小叶2~6个,椭圆形或广椭圆形乃至矩形,长5~8厘米,阔2.5~4厘米,先端圆形,具细尖,全缘,基部楔形;顶端小叶中央有很不发达的狭线形卷须。花1至数朵,腋生于极短的总花梗上;萼钟状,无毛,长约1厘米,先端5裂,裂片狭披针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旗瓣白色,有淡紫色脉纹,倒卵形,长约3.5厘米,先端圆而有一短尖头,基部渐狭;翼瓣边缘白色,中央有黑或紫色大斑,椭圆形,长约1.8厘米,顶端圆形,基部作耳状三角形,一侧有爪;龙骨瓣白绿色,三角状半圆形而作掌合状,长约5毫米,基部耳状,一侧亦有爪;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无毛、无柄,花柱细,顶端背部有一丛白色1C毛。荚果长圆形,稍扁,大而肥厚,长5~10厘米,阔约2厘米。种子矩圆形而扁。花期3~5月。

蚕豆资源分布

全国各地均栽培。

蚕豆各家论述

]1. 汪颖《食物本草》:快胃,和脏腑。

蚕豆附方

①治膈食:蚕豆磨粉,红糖调食。(《指南方》)②治水胀,利水消肿:虫胡豆一至八两。炖黄牛肉服。不可与菠菜同用。(《民间常用草药汇编》)③治水肿:蚕豆二两,冬瓜皮二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④治秃疮:鲜蚕豆捣如泥,涂疮上,干即换之。如无鲜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捣敷亦效。(《秘方集验》)

蚕豆药理作用

极少数人(男小孩较多)在食入蚕豆或吸入其花粉后,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症状有血色素尿、休克、乏力、眩晕,胃肠紊乱及尿胆素的排泄增加;更重者有苍白、黄疸、呕吐、腰痛、衰弱。一般吃生蚕豆后5~24小时后即发生,但有时食炒热的也可发生。如系吸入其花粉,则发作更快。发生蚕豆黄病的原因,是少数人有一种先天性的生化缺陷,即其血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因而其还原型的谷胱甘肽含量也很低,在巢菜碱甙侵入后,可发生血细胞溶解。将巢菜碱甙混于食物中(1%)饲喂大鼠或小鸡可抑制其自然生长。有人还认为,除巢菜碱甙外,蚕豆中还有其他因子也能引起类似的溶血作用。

根含5羟-尿嘧啶,为一种代谢拮抗剂,并含有2,6-二胺嘌呤,可抑制乳酸杆菌,此种抑制可被腺甙所翻转;上述物质可使骨髓耗竭,并伤害犬及大鼠结肠、空肠的上皮细胞,是-种致癌物质。DAP之作用并非通过戊糖核酸,而是由于干扰了腺甙、胍的基本代谢功能所致。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