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苏

唇形科半边苏Comanthosphace ningpoensis (Hemsl.) Hand.-Mazz.,以全草入药。
汉语拼音:Bàn Biān Sū
别名:野鱼香、野苏、火胡麻(《贵州民间药物》)。
英文名:Herb of Common Elsholtzia
功效与作用:祛风发表;止血调经;消肿解毒。主感冒;头痛;瘫痪;劳伤吐血;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性温,味辛微苦。"

半边苏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主成分为香薷酮,还有白苏酮,α-蒎烯、桉叶素、对聚伞花素、异缬草酸、异缬草酸异丁酯、乙酸、α-,β-白苏烯、辛醇-3、辛烯-1-醇-3、芳樟醇、樟脑、牻牛儿醇、己酸、异己酸等。

半边苏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具木质根茎;茎直立,除花序被星状绒毛外,其余部分近无毛。叶对生;叶柄长0.5-1cm,无毛;叶片卵状长圆形,长7-20cm,宽4-9.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渐狭,边缘在基部以上具锯齿,幼时上面多少被小刚毛,下面被疏星状毛,老时两面近无毛。轮伞花序6-10花,排列于主茎及侧枝上成顶生假穗状花序,长8-18(-40)cm;苞片叶状,明显从法状过渡到鳞片状;小苞片微小,长1-1.5mm,旱落;花梗长1-3mm,与序轴均被白色星状绒毛,花萼钟形,长4mm,外面被星状栽毛,萼齿5,短三角形,微尖,前2齿略宽;花冠淡红色或紫色,长7mm,外面密被白色星状绒毛,内面近中部有一密集毛环,上唇先端2浅裂,下唇3裂,中裂片较入,内凹成浅囊状;雄蕊4,前对略长,均促出超过两冠长约1倍,花丝无毛,花药卵珠形,1室;子房具腺点,花柱稍长于雄蕊,柱头2浅裂;花盘平顶。花8-10月。

半边苏资源分布

浙江、江西、湖南、贵州。

半边苏各家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驱风发汗。治瘫痪,痨伤吐血,感冒,月家病,疮毒。

半边苏附方

①治瘫痪:半边苏捣烂包关节处。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