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甘草,各一钱半。白术,三钱半。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至一钟,去滓,不拘时温服。
出处: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别名: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组成:大黄二两(6g),黄连、黄芩各一两(3g)。
功能主治:泻火解毒,燥湿泄热。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或积热上冲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或外科疮疡,见有心胸烦热,大便干结者。现常用于肺炎,细菌性痢疾,疮痈肿毒,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肠道出血,口腔溃疡等。
用法用量: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备注: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
运用:吐血酌加柏叶、生地、丹皮;便血酌加地榆、赤芍,或合赤小豆当归散;尿血可白茅根、小蓟;湿热黄疸,加栀子、茵陈;目赤加栀子、菊花、龙胆草;口舌生疮加生地、川木通、甘草、竹叶;疮疡酌加银花、地丁、公英、连翘、甘草等。
方解:以黄连、黄芩苦寒泻心火,清邪热,除邪以安正;尤妙在大黄之苦寒通降以止其血,使血止而不留瘀。唐容川:“方名泻心,实则泻胃,胃气下泄,则心火有所消导,而胃中之热气,亦不上壅,斯气顺而血不逆矣”。故为火热旺盛,迫血妄行,而致吐血、衄血之良方。
方歌:(1)泻心汤将心火降,芩连大黄热邪荡,吐衄皆因血妄行,治疗痈疡也一样。(2)三黄并用为泻心,大黄黄连合黄芩;火热炽盛见吐衄,澄本清源出血停。
提示:凡阳虚失血、脾不统血,忌用本方。
研究:通过实验考察,得出泻心汤的复方传统汤剂有抑菌作用。
出处:《金匮要略》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