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芍药(三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胶饴(一鸡子黄大)
功能主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自汗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钟,去滓,下胶饴,再煎化,不拘时服。
出处: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组成:芍药六两(18克),桂枝(去皮)、生姜各三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大枣(擘)十二枚,生姜三片,饴糖一升(30g)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意:呕家、吐蛔、中满者均忌用。
备注: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调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
运用: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方解:本证多由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主。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方歌:(1)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饴糖为主补中气,温养心脾功效可。(2)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提示:1、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辩证要点。2、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结肠炎、血管神经性腹痛、再发性呕吐、便秘、失眠、功能性发热、小儿疳积、痛经、先兆流产、崩漏、恶露不绝、产后癫狂、产后或术后腹痛等证属中气虚寒,阴阳气血失调者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小建中汤具有保护胃肠黏膜、护肝利胆、扩血管、降压、改善外周循环、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镇静、镇痛、解热、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
出处:《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