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香附150克(炒去毛)紫苏(去根)75克陈皮60克 甘草60克 苍术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黄)
炮制:上锉散。
功能主治:治伤寒、伤风、伤湿、伤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葱白2根煎,不拘时候服。得汗为妙。头痛,加川芎、白芷、细辛、荆芥穗各1.5克,咳嗽声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乌梅各1.5克,桑白皮2.1厘米,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泄泻,加木香、藿香各1.5克。
出处:《世医得效方》卷一
组成:陈皮(去白)30克 防己 木通 紫苏叶各15克
炮制:上四味,为末。
功能主治: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出处:《卫生宝鉴》卷十四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陈皮二两(不去白)。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四时瘟疫、伤寒。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
备注:尝有白发老人授此方与一富人家,其家合施,当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后疫鬼问富人,富人以实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颡而退”。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120克),甘草(炙)一两(30克),陈皮(不去白)二两(60克)
功能主治:理气解表。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体虚感冒、反流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症。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6克,入盐点服。
注意:服药期间,戒食荤腥、酒、肉。
备注:方中紫苏叶辛温解表,温中行气;香附、陈皮理气畅中;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解表之功。方中紫苏、香附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颇适合。
方解:方中苏叶“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本方中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宽中,一药而兼两用,为君药。香附为行气开郁之要药,“通行十二经脉……解六郁而利三焦”,为臣药。苏叶得香附,则调畅气机之功益增;香附得苏叶,则能上行外达以祛邪。佐以理气燥湿之陈皮,既协助君臣行气滞,又化湿浊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又调和药性,为佐使之用。本方解表药与理气药同用,行气结合化湿,用药兼顾肺、脾、肝三脏。 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本方苏叶尚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较为适宜。
方歌: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研究:现代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系统溃疡、胃肠神经症、结肠炎、三叉神经痛、紫癜、鼻衄、崩漏等病症。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