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麦冬3钱(去心),人参1钱半,生地黄5钱,阿胶3钱(糯粉炒),条芩1钱半(酒炒),白芍1钱半(酒炒),地骨皮3钱,甘草8分,大枣3枚。
功能主治:怀妊六月,脉大滑疾者。
用法用量:水1斗,煮药取3升,纳清酒1升,并胶烊尽,煎取1升,温服。脾虚,加白术。
出处:《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别名:麦冬汤
组成:麦冬1两,京枣20枚,竹叶(切)1升,甘草2两。
功能主治:劳复,气欲绝。劳复发热。
用法用量:麦冬汤(《疫疹一得》卷下)。
出处:《千金》卷十
组成:麦冬(去心)远志(甘草煮,去心)人参 黄芩 生地黄(洗)茯神 石膏(煅)各30克甘草(炙)15克
炮制: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清心泻火。治虚劳。劳心过度,气阴两虚,面色无华,头发脱落,性急好怒,唇口赤甚,言语不快,饮食如常,形体消瘦。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取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出处:《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麦冬(去心)2钱,防风2钱,白茯苓2钱,人参1钱。
功能主治:火热乘肺,咳唾有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内科摘要》卷下
组成:麦冬、黄芩、茯苓、淡竹叶。
功能主治:妊娠子烦,心常惊悸。
出处:《慈幼新书》卷首
组成:麦门冬(去心)远志(甘草煮,去心)人参、黄芩、生地黄(洗)茯神、石膏(煅)各30克甘草(炙)15克
炮制: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清心泻火。治虚劳。劳心过度,气阴两虚,面色无华,头发脱落,性急好怒,唇口赤甚,言语不快,饮食如常,形体消瘦。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取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出处:《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人参2钱,白术1钱5分,白茯苓(去皮)3钱,陈皮2钱,半夏(姜炒)2钱,麦冬3钱(去心),甘草8分,小茴香8分,乌梅2钱。
炮制:上锉。
功能主治:霍乱已愈,烦热多渴,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出处:《寿世保元》卷三
组成:麦冬1钱,人参1钱,甘菊1钱,赤芍药1钱,赤茯苓1钱,升麻1钱,甘草5分,石膏3钱。
功能主治:小儿癍疹,烦渴吐泻,及痂后余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准绳·幼科》卷五
别名:麦冬汤
组成:当归、芍药、麦冬、生地黄。
功能主治:痘疹。便实燥渴,津液不足,血枯不荣。
用法用量:麦冬汤(《麻科活人》卷四)。
出处:《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组成:麦冬(去心,焙)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瓜蒌实(焙)2两,地骨皮(洗,切)2两,甘草(炙,锉)3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消渴后,热毒结成痈疽。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组成:麦冬1钱,天冬1钱,远志1钱,当归1钱,白芍药1钱,生地黄1钱,人参1钱,黄芪1钱,牡丹皮1钱,阿胶1钱,藕节1钱,炙草1钱。
功能主治:思虑伤心,吐血衄血。
用法用量:上作1服。用水2钟,加生姜1片,煎1钟,不拘时服。
出处:《简明医彀》卷三
组成:麦冬(去心)1两半,乌梅(碎)7枚。
功能主治:痢兼渴。
用法用量:用水2盏,煎取1盏,去滓,空心、晚食前分2次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七十八
组成:麦冬半两(去心),土瓜根1两,小麦1合,黄芩半两。
炮制:上锉细和匀。
功能主治:消渴烦躁,不得眠卧。
用法用量: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加竹叶2-7片,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出处: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七八
组成:黄连半两(去须)1两,麦门1两(去心)。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心脾壅热,烦渴口干。
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名“麦冬丸”(见《济阳纲目》)。
出处: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七九
组成:麦冬(去心,焙)半两,大黄(锉,焙)半两,防己半两,玄参半两,葛根半两,木通半两,青竹茹半两,滑石(碎)半两,甘草(炙,锉)1分,木香1分半。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咽喉壅塞,小便不通;气胀,口舌干燥。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葱白5寸(切),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三十
组成:麦冬(去心,焙)1分,知母1分,蒲黄1分,黄芩(去黑心)1分,木通(锉)1分,升麻1分,大黄(锉,炒)3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肠实热,脉气盛实,小便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出处:《普济方》卷四十一引《护命》
组成:麦冬(去心,焙)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鳖甲(去裙襕,醋炙)2两,甘草(炙,锉)半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坏病,经久不愈,潮热不退,身体沉重,昏愦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乌梅1个,小麦50粒,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组成:麦冬(去心,焙)1两,茯神(去木)1两,菊花1两,人参1两,甘草(炙)半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心虚忪悸。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组成:生麦冬(去心)8分,生地黄24分(碎),甘草4分(炙),荠苨6分,干姜6分,茅根10分,香豉5合(以绵裹)。
炮制:上切。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心闷吐血。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去滓,分服之。空心、日午各1服。
出处:方出《外台》卷三十八,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组成:麦冬(去心,焙)2两,乌梅(去核取肉,炒)2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消渴。喉干不可忍,饮水不止,腹满急胀。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1日3次。
出处:《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组成:麦冬(去心,焙)1两,葛根1两,人参1两,前胡(去芦头)1两,犀角(镑)1两,桔梗半两,芦根2两。
炮制:上锉,如麻豆大,拌令匀。
功能主治:胸间热痰,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组成:生麦门冬(去心)8分,生地黄24分(碎),甘草4分(炙),荠苨6分,干姜6分,茅根10分,香豉5合(以绵裹)。
炮制:上切。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心闷吐血。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去滓,分服之。空心、日午各1服。
出处:方出《外台》卷三十八,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4两,知母(焙)3两,凝水石1两半,青竹茹(揉如鸡子大)两块(碎、切)。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暴渴,烦躁饮水。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2两,黄连(去须)2两,冬瓜(干者)2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饮下小便即利。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4两,白茯苓(去黑皮)4两,栝楼根5两,地骨皮5两,甘草(炙)3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渴利。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先以水2盏,加小麦1匙,竹叶2-7片,生姜1枣大(切),大枣2枚(劈破),同煎至1盏半,去滓下药末,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1日3次。
出处:《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栝楼实(焙)2两,地骨皮(洗,切)2两,甘草(炙,锉)3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消渴后,热毒结成痈疽。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半两,大黄(锉,焙)半两,防己半两,玄参半两,葛根半两,木通半两,青竹茹半两,滑石(碎)半两,甘草(炙,锉)1分,木香1分半。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咽喉壅塞,小便不通;气胀,口舌干燥。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葱白5寸(切),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三十
组成:麦冬(去心,焙)半两,瓜蒌仁半两,人参半两,陈皮(汤浸,去白,焙)半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霍乱吐利不止,渴甚。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1日3次。
出处:《圣济总录》卷三十九
组成:麦冬(去心,生用)3两,芍药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栀子仁5枚,石膏(碎)3两,犀角(镑屑)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脾瘅发黄,口甘烦渴。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加朴消半钱匕,食后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1两,茯神(去木)1两,菊花1两,人参1两,甘草(炙)半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心虚忪悸。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组成:麦冬(去心,焙)2两,龙齿半两,玄参(洗,切)1两,栀子仁1两,茅根1两,木通2两(锉),赤芍药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心烦躁,口干舌涩。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2两,黄芩(去黑心)1两,柴胡(去苗)1两,升麻1两,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骨蒸疼烦,翕翕发热,骨节酸痛,口干烦渴。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苦竹叶3片,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空腹、食后各1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组成:甘草(炙)2两,黄芩2两,大黄(别浸)2两,麦冬(去心)2两,芒消2两,栀子30枚。
炮制:上切。
功能主治:石发,腹胀头痛,眼眶疼,先有癖实不消,或饮消下食内热,或时时心急痛。诸石毒,眼睛疼,寒热时作。
用法用量:按:《圣济总录》本方用麦门冬(去心,焙)二两,甘草(炙,锉)、黄芩(去黑心)、大黄(锉,炒)、桅子仁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下芒消一钱匕,食后、临卧温服。
出处:方出《外台》卷三十八,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八
组成:麦冬(去心,焙)2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人参1两,桑根白皮(锉,炒)1两,陈皮(汤浸去白)半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肺热气满。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3次,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2两,龙齿半两,玄参(洗,切)1两,栀子仁1两,茅根1两,木通2两(锉),赤芍药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心烦躁,口干舌涩。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组成:麦冬(去心,焙)1两半,榆白皮(锉)1两,苦参1两,黄连(去须)1两,地骨皮1两,黄芩(去黑心)1两,龙胆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热气乘心,忧惧不安,不得眠睡。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加地黄汁半合,食后顿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九十
组成:麦冬(去心)4分,甘草(炙)4分,枳实(炙)3分,黄苓3分,人参3分,龙骨6分。
功能主治:少小夏月药大下后,胃中虚热渴。小儿夏月伏暑,吐痢过后,胃中虚热,渴唯饮水。
用法用量:《幼幼新书》引《婴孺方》有茯苓三分。
出处:《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
组成:麦冬1升,人参2两,甘草2两,黄芩2两,干地黄3两,阿胶4两,生姜6两,大枣15枚。
功能主治:妊娠六月,卒有所动不安,寒热往来,腹内胀满,身体肿,惊怖,忽有所下,腹痛如欲产,手足烦疼。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外台》引作“麦冬汤”;本方用乌雌鸡煎药,名“人参雌鸡汤”(见《圣惠》)。
注意:忌海藻、菘菜、芜荑。
提示:忌海藻、菘菜、芜荑。
出处:《千金》卷二
组成:麦冬4两,白术4两,甘草1两,牡蛎3两,芍药3两,阿胶3两,大枣20枚。
功能主治:下血虚极。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2升,分2次服。
出处:《千金》卷十二
组成:麦冬(去心)2两,升麻3两,葛根3两,丁香1两半,零陵香1两,藿香1两。
功能主治:痈肿始觉,其肿五色,并为发背,痛欲死,肿上加灸不愈,腹内虚闷。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5合,分3服,1日令尽。
出处:《千金翼》卷二十二
组成:生麦门各3两(去心),青竹茹3两,茅根5两,甘草1两(炙),生姜5两,人参1两。
炮制:上切。
功能主治:烦热,呕逆不下食,食则吐出。霍乱逆满,烦躁,眠卧不安。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5合,去滓,分3次温服,如人行6-7里,进1服。不吐利。
注意:忌海藻,菘菜。
提示:忌海藻,菘菜。
出处:《外台》卷六引《广济方》
组成:芦根(切)2升,苎根(切)2升,石膏6分(碎),生姜5两,瓜蒌5两,小麦2升,生麦冬2升(去心)。
炮制:上切。
功能主治:消渴。
用法用量:以水2斗,煮取6升,去滓,每服1升,渴即任意饮,未愈再作。
出处:《外台》卷十一引《广济方》
组成:生麦冬(去心)3两,萎蕤3两,石膏(碎)3两,生地黄汁7合,葱白1握(和须),干葛4两,豉心3合。
炮制:上切。
功能主治:乳石发,热冲头面,兼口干嗽。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
出处:方出《外台》卷三十八,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组成:麦冬(去心,焙)2两,甘草(炙,锉)2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羌活(去芦头)1两,旋覆花1两,玄参1两,白术1两,芍药1两,柴胡(去苗)1两,人参1两,升麻1两,当归(切,焙)1两,桑根白皮(锉)1两,胡黄连1分,熟干地黄(焙)1两半,木香半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胃热肠寒,善食数饥,少腹胀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入甘草1寸,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组成:麦冬(去心,焙)半两,熟干地黄(焙)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1两,芍药(锉)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心虚惊悸,恍惚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1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组成:麦冬(去心)1两,款冬花1两,人参(去芦头)1两,紫菀(洗,焙干)1两,桂心半两,甘草(炙)1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伤寒末除,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入杏仁20粒,麸炒,去皮尖,细研拌匀,每服1钱,水1钟,加生姜3片,煎至5分,去滓,令时时温服之。
出处:《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医方妙选》
组成:麦冬(去心,焙)3两,天花粉知母(焙)1两,人参1两,藜芦(去芦头)1两,龙胆半两,粟米1合。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风热壅滞,壮热烦渴时呕。
用法用量:每用3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分3次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组成:生麦冬(去心)1两半,黄芪(锉)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桑寄生1两半,甘草(炙)3分,木通2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赤芍药1两半。
炮制: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乳肿,初觉有异。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本2枚,煎至8分,去滓,纳乳糖1分,再煎1沸,去滓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3两,甘草(炙,锉)2两,半夏(汤洗去滑,炒干)3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止渴。主骨蒸,唇干口燥。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3个(去核),竹叶3片,粳米49粒,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日午、夜卧再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组成:麦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生干地黄(焙)3分,石膏(碎)3分,升麻3分,人参3分,知母(焙)3分,芎?3分,山栀子仁3分,小麦半升,黄芪(炙,锉)1两,甘草(炙)1两,枳实(麸炒)1两,芍药1两,黄芩(去黑心)1两半,前胡(去芦头)1两半。
炮制: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痈疽发背热渴。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加生姜5片,大枣2枚(擘破),竹叶10片,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组成:麦冬(去心,焙)2两,甘草(炙)2两,白茯苓(去黑皮)3两,天花粉3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服乳石热闷,脚气发动,气逆不下,饮食无味。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加生姜1枣大(拍碎),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温服,1日3次。
出处:《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组成:麦冬(去心)、香白芷、半夏(汤洗去滑)、竹叶、甘草(炙)、钟乳粉、桑白皮、紫苑(取茸)、人参各等分。
炮制:上锉散。
功能主治:肺经受热,上气咳喘,咯血痰壅,溢干耳聋,泄泻,胸胁满痛,连肩背两臂膊疼,息高。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4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出处:《三因》卷五
组成:麦冬(去心,焙)3分,人参3分,白茯苓(去黑皮)半两,陈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甘草(炙,锉)1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恶阻病。心中愤闷,见食呕吐,恶闻食气,肢节烦疼,身体沉重,多卧黄瘦。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1分(拍破),大枣2枚(擘),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别名:竹叶汤、麦冬汤
组成:麦冬(去心)1两,防风1两,茯苓(去皮)1两,人参半两。
功能主治:子烦。
用法用量:竹叶汤(《普济方》卷三三八)、麦冬汤(《玉案》卷五)。本方方名,《丹溪心法附余》引作“麦门冬散”。
出处:《济生》卷七
组成:麦冬(去心)1两,远志(去心,甘草煮)1两,人参1两,黄芩1两,生地黄(洗)1两,茯神(去木)1两,石膏(煅)1两,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脉实极。气衰血焦发落,好怒。唇口赤甚,言语不快,色不泽,饮食不为肌肤。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医方类聚》卷一五○引《济生》
组成:麦冬(去心)3钱,干葛3钱,人参(去芦)2钱,赤芍药2钱,升麻2钱,赤茯苓(去皮)2钱,甘草2钱,石膏末5钱。
功能主治:斑疹热毒,头痛烦闷,狂渴妄语。麻疹内外热盛,色紫黑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煎7分,不拘时候温服。
出处:《活幼心书》卷下
组成:半夏、竹茹、陈皮、茯苓、麦冬参。
功能主治:大病后虚烦,则热不解,不得卧。
出处:《脉因证治》卷上
组成:麦冬1钱,葛根(去皮)1钱,升麻(去须)4分,赤芍药(酒炒)6分,茯苓6分,炙甘草4分,石膏(煅)1钱半。
功能主治:表邪内热,咳嗽甚者。麻疹咳嗽。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景岳全书》卷六十三引万氏方
组成:麦冬(去心)1两,紫苑(去芦)3分,甘草2钱半,桂枝半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初生儿10日至50日,卒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息。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以绵蘸滴儿口中,昼夜4-5遍。仍节乳哺。
出处:《卫生总微》卷十四
组成:麦冬(去心,焙)2两,甘草(炙,锉)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烦闷,或血气不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7分,入竹沥半合,再煎数沸,去滓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组成:麦冬(去心)7分,桑白皮(蜜炒)7分,生地黄7分,紫菀茸5分,桔梗5分,淡竹叶5分,五味子3分,甘草3分,贝母6分,天冬7分。
炮制:上细切,作1服。
功能主治:诸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胁胀满,上气喘急,羸瘦,五心烦热,渴而烦闷。上焦热甚而声瘖者。
用法用量:方中贝母、天门冬用量原缺,据《景岳全书》补。
出处:《医学正传》卷二
组成:麦冬(去心,焙)2两,淡竹叶(洗,切)1握,半夏(汤洗7遍,焙)2两,甘草(炙,锉)1两1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顿热,口干舌燥,欲得饮水。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枣大(切碎),大枣2枚(擘破),粳米半合,同煎取1盏,去滓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组成:麦冬(去心,焙)3两,甘草(炙,锉)2两,半夏(汤洗去滑,炒干)3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止渴。主骨蒸,唇干口燥。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3个(去核),竹叶3片,粳米49粒,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日午、夜卧再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半两,前胡(去芦头)半两,人参半两,黄耆(锉,炒)半两。
炮制:上为粉末。
功能主治:虚劳烦躁,夜不得眠,少气,翕翕微热,口干减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小麦半合,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九十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榆白皮(锉)1两,苦参1两,黄连(去须)1两,地骨皮1两,黄芩(去黑心)1两,龙胆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热气乘心,忧惧不安,不得眠睡。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加地黄汁半合,食后顿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九十
组成:麦冬(去心,焙)2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赤芍药1两,当归(切,焙)1两,人参1两,甘草(炙,锉)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心虚,言语谬误,恍惚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六○
组成:麦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锉,炒)半两,赤芍药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热痰实,三焦痞结,烦闷壮热,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10片,生姜1枣大(拍破),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1日3次。
出处:《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组成:麦冬(去心,焙)半两,半夏(生姜自然汁浸1宿,切炒)半两,贝母(炮)半两,青陈皮(去白,焙)1分,干姜(炮)1分,甘草(炙)1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止烦渴,定咳嗽。主妊娠痰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加生姜3片,水1盏,慢火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通口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别名:木通汤
组成:麦冬(去心,焙)1两,旋覆花1两,木通(锉)1两,黄芩(去黑心)1两,茯神(去木)1两,大黄(锉,炒)3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目睛如针刺疼痛,目系急,碜涩疼痛;倒睫拳挛,多生眵泪。
用法用量:木通汤(原书卷一一○)。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六
组成:黄芩、黄连。
功能主治:咳嗽。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2盏,熬熟。外用生麦门冬3两,去心捣烂,取自然汁半盏;将柏叶1大把,茅根1大把,捣汁拌前药,共服1碗。又将麦门冬、柏叶、茅根滓,与前药滓共用水3碗煎,倾出滓,将瓦罐装此药,时时温服。
出处:《扶寿精方》
别名:九君子汤、麦冬汤
组成:麦冬(去心)1两,陈皮(去白)1两,半夏(汤泡7次)1两,白茯苓1两,白术1两,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小麦半合。
功能主治:霍乱已愈,烦热不解,多渴,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九君子汤(《医学入门》卷七)、麦冬汤(《何氏济生论》卷三)。
出处:《济生》卷三
别名:千金麦门汤、麦冬汤
组成:麦冬(去心,焙)1两,桑根白皮(炙,锉)1两,生干地黄1两,半夏(汤洗7遍,焙干)3分,紫苑(去苗土)3分,桔梗(炒)3分,淡竹茹3分,麻黄(去根节)3分,五味子半两,甘草(炙)半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伤肺。咳唾有血,胸胁胀满,上气羸瘦。诸病后火热乘肺,咳嗽有血,胸胁胀满,上气羸瘦,五心烦热,渴而烦闷。
用法用量:千金麦门冬汤(《玉机微义》卷十)、麦冬汤(《嵩屋尊生》卷八。
出处:《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组成:麦冬(去心)、人参、白术、陈皮、川芎、半夏、当归、肉桂、乌梅、大附子、甘草、茯苓(去皮)。
功能主治:哑瘴。神清目开,大小便如常,惟全不能出声,身热。
用法用量:上加生姜3片,水煎,温调黑神散服。
出处:《瘴疟指南》卷下
别名:麦冬汤
组成:麦门冬7升,半夏1升,人参2两,甘草2两,粳米3合,大枣12枚。
功能主治:滋养肺胃,降逆和中。止逆下气。降火利咽。生津救燥。养胃除烦,平逆气。主肺阴不足,咳逆上气,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胃阴不足、气逆呕吐,口渴咽干。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呕逆,喘急。肺胃气壅,风热客搏,咽喉烦闷。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燥痰咳嗽。膈食。及冲气上逆,夹痰血而干肺者。霍乱后,余热未清,神倦不饥,无苔而渴,或火升气逆,干咳无痰。肺虚而有热之痿。
用法用量:麦冬汤(《兰台轨范》卷五)。
注意:肺痿属于虚寒者不能用本方。
出处:《金匮》卷上
别名:泻肝散、麦门冬散、玄参泻肝散、麦冬汤
组成:麦冬(去心,焙)1两,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桔梗(锉,炒)1两,玄参1两,细辛(去苗叶)半两,芒消(研)半两。
炮制:上药除芒消外,为粗末。
功能主治:血灌瞳人,昏涩疼痛。辘轳转关外障。
用法用量:泻肝散(《得效》卷十六)、麦门冬散(《银海精微》卷下)、玄参泻肝散(《准绳·类方》卷七)、麦冬汤(《眼科全书》卷四)。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五
组成:麦冬(去心,焙)2两,桔梗(去声头)5两,甘草(炙,锉)3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肺痈涕唾涎沫,吐脓如粥。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青蒿心叶10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稍轻者,粥饮调下亦得,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五十
别名:麦冬汤
组成:麦冬(去心)5两,生芦根5两,竹茹5两,白术5两,甘草(炙)2两,茯苓2两,陈皮3两,人参3两,萎蕤3两。
炮制:上锉散。
功能主治:上焦伏热,腹满不欲食,食入胃未定,汗出,身背皆热,或食入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
用法用量:麦冬汤(《赤水玄珠》卷十六)。
出处:《三因》卷十一
组成:麦冬(去心)1两半,升麻1两,知母(锉,焙)1两,甘草(炙,锉)1两,鳖甲(醋炙,去裙襕)1两,柴胡(去苗)1两,前胡(去芦头)1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栀子(去皮)半两,芦根(锉)半两,乌梅肉(炒)半两,人参3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兼补心气。主肺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桃枝5寸,柳枝5寸(锉),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入石膏末半钱匕,更煎沸,未发前1-2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组成:生麦门冬(去心)1两半,黄耆(锉)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桑寄生1两半,甘草(炙)3分,木通2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赤芍药1两半。
炮制: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乳肿,初觉有异。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本2枚,煎至8分,去滓,纳乳糖1分,再煎1沸,去滓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组成:生麦冬(去心)1两半,萎蕤1两半,秦皮(去粗皮)1两半,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大黄(生用)1两,升麻1两。
炮制: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肝实热,毒气上熏,目赤痛痒。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10片,煎至8分,去滓,下朴消末1钱匕,更煎令沸,空腹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二
组成:麦门冬七升(70g),半夏一升(10g) ,人参三两(9g), 甘草二两(6g),粳米三合(3g),大枣十二枚(4枚)。
功能主治:清养肺胃,降逆下气。治肺痿。肺胃津伤,虚火上炎,咳唾涎沫,气逆而喘,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者。现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矽肺、肺结核等属肺胃阴虚,气火上逆者。亦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妊娠呕吐等属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备注:方中重用麦门冬滋养肺胃,清降虚火为君;人参益气生津为臣;半夏降逆化痰为佐;甘草、大枣、粳米益胃气,生津液为使。诸药合用,使肺胃气阴得复,则虚火平,逆气降,痰涎清,咽喉利,咳喘自愈。
运用:若津伤甚者,可加沙参、玉竹以养阴液;若阴虚胃痛、脘腹灼热者,可加石斛、白芍以增加养阴益胃止痛之功。
方解:本方所治虚热肺痿乃肺胃阴虚,气火上逆所致。病虽在肺,其源在胃,盖土为金母,胃主津液,胃津不足,则肺之阴津亦亏,终成肺胃阴虚之证。肺虚而肃降失职,则咳逆上气;肺伤而不布津,加之虚火灼津,则脾津不能上归于肺而聚生浊唾涎沫,随肺气上逆而咳出,且咳唾涎沫愈甚,则肺津损伤愈重,日久不止,终致肺痿。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阴伤,津不上承,则口干咽燥;虚热内盛,故手足心热。胃阴不足,失和气逆则呕吐;舌红少苔、脉虚数为阴虚内热之佐证。治宜清养肺胃,降逆下气。方中重用麦冬为君,甘寒清润,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虚热。人参益气生津为臣。佐以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合人参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此正“培土生金”之法。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不仅气机逆上,而且进一步灼津为涎,故又佐以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虽属温燥之品,但用量很轻,与大剂麦门冬配伍,则其燥性减而降逆之用存,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兼作使药。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体现“培土生金”法;二是于大量甘润剂中少佐辛燥之品,主从有序,润燥得宜,滋而不腻,燥不伤津。本方为治疗肺胃阴虚,气机上逆所致咳嗽或呕吐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唾涎沫,短气喘促,或口干呕逆,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方歌:(1)麦门冬汤麦冬多,参草枣米半夏合,益胃生津此方珍,肺瘘咳逆因虚火。(2)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清养肺胃次方珍。
提示:肺痿属于虚寒证者,不宜使用本方。
出处:《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生麦冬(去心)1两半,天花粉3两,茅根5两,竹茹5两,小麦3合,乌梅(去核)7枚。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消渴,舌干引饮。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组成:麦冬(去心,焙)1两半,旋覆花1两半,木通(锉)1两半,大青1两半,茯神(去木)1两,黄连(去须)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目内眦成泡,3-5日间生脓汁者。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加生地黄汁半合,芒消末半钱匕,更煎2-3沸,食后、临卧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一三
组成:麦冬(去心,焙)半两,犀角屑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半两,常山(锉)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糯米81粒。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疟病,发热烦躁,体黄,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以水5盏,煎至3盏,去滓,分为5服,于发时前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