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竹茹汤、陈皮汤、竹茹橘皮汤
组成:橘皮2斤,竹茹2升,大枣30枚,生姜半斤,甘草5两,人参1两。
功能主治:伤寒病后虚羸,哕逆不已;或吐利后,胃虚膈热呃逆;或产后呃逆;或四时伤风咳逆。
用法用量: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陈皮汤(《医学纲目》卷十六)、竹茹橘皮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陈皮竹茹汤”。
出处:《金匮》卷中
组成:赤茯苓(去皮)陈皮(去白)枇杷叶(拭去毛)麦冬(去心)青竹茹 半夏(汤洗7次)各30克 人参 甘草(炙)各15克
炮制: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降逆止呕,和胃清热。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重订严氏济生方》
别名:麦门冬竹茹汤
组成:赤茯苓(去皮)1两,陈皮(去白)1两,枇杷叶(拭去毛)1两,麦冬(去心)1两,青竹茹1两,半夏(汤洗7次)1两,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体强新病,未经苦寒攻下,或误投热药滞药,脉见洪数滑实,呃逆声重相连者。
用法用量:麦门冬竹茹汤(《医统》卷二十七)。
出处:《济生》卷二
组成:竹茹、麦冬、建曲、鲜斛、炙草、橘红、沙参、谷芽、茯苓、杷叶。
功能主治:麻疹胃虚羸瘦,呕逆不已。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出处:《麻症集成》卷四
组成:橘红2钱,竹茹3钱,生姜1钱,柿蒂7个,人参1钱,黄连1钱。
功能主治:溃疡,胃火上逆气冲,以致时时呃逆,身热烦渴,口干唇焦,此热呃也。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空心温服。
出处:《金鉴》卷六十二
组成:陈皮(去白)3分,人参2钱,甘草(炙)1钱,竹茹1钱,柿蒂1钱,丁香5分。
功能主治:因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逆者。
用法用量:上锉1剂。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温服。身热发渴,加柴胡、黄芩,去丁香。
出处:《寿世保元》卷三
组成:陈皮2两,竹茹1升,甘草2两(炙),人参半两,半夏1两(汤洗)。
炮制: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哕逆,呃逆,妊娠恶阻。
用法用量:每服5钱,加生姜6片,大枣1枚,以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次。
出处:《活人书》卷十六
别名: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陈皮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组成:橘皮二升(15g),竹茹二升(15g),大枣三十枚(5枚),生姜半斤(9g),甘草五两(6g),人参一两(3g)。
功能主治:理气降逆,益胃清热。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吐,舌嫩红,脉虚数。现常用于妊娠呕吐、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痉挛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运用:若胃热呕逆兼气阴两伤者,可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兼胃阴不足者,可加麦冬、石斛等养胃阴;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呃。
方解:呃逆之证,皆因胃气不能和降而起,但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证因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胃虚宜补,有热宜清,气逆宜降,故立清补降逆之法。方中橘皮辛温,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皆重用为君药。人参甘温,益气补虚,与橘皮合用,行中有补;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与竹茹合用,清中有温,共为臣药。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补中以治胃虚,并调药性,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补胃虚,清胃热,降胃逆,且补而不滞,清而不寒,对于胃虚有热之呃逆、干哕,最为适宜。本方甘寒与辛温相伍,则清而不寒;益气养胃与行气和胃相合,则补而不滞。本方为治疗胃虚有热呕逆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呃逆或呕吐,舌红嫩,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方歌: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齐;胃虚有热失和将,久病之后更相宜。
提示:呕逆因实热或虚寒而致者,非本方所宜。
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反流性胃炎、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顽固性呃逆、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等病症。实验研究证实本方具有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增加食欲、排泄毒素的作用、能增加小肠吸收功能。
出处:《金匮要略》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