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荆芥、防风、薄荷、连翘、甘草、桔梗、蝉蜕、前胡、花粉。
功能主治:麻疹初起。
用法用量:加灯心、竹叶,水煎服。
出处:《痘疹会通》卷五
组成:防风、荆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薄荷、连翘、桔梗、枳壳、川芎、茯苓、金银花、甘草。
炮制:上锉。
功能主治:散毒。主痈疽疔肿,发背乳痈,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以伤寒,1-2日至4-5日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疮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大便不通,加大黄、芒消;热甚痛急,加黄芩、黄连。
出处:《回春》卷八
组成:穿山甲1钱,甘草1钱,红花1钱,羌活1钱,当归1钱,川芎1钱,赤芍1钱,生地黄1钱,银花1钱,荆芥1钱,防风1钱,木通1钱,枳壳1钱,乌药1钱,天花粉1钱,槐米末2钱,牛胶5钱。
功能主治:便毒,初起之时,寒热交作,两腿牵绊肿起,不能屈伸。
出处:《疮疡经验全书》卷三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桔梗、枳壳、天麻、地骨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儿痘疹始终热毒之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微汗热退为佳。初出不快,加紫草、紫苏、姜蚕、葱白;泄泻、加猪苓、泽泻,去紫草;热胜谵语,烦渴,加辰砂六一散调服。
出处:《医统》卷九十一
组成:独活1钱,前胡1钱,人参1钱,茯苓1钱,川芎1钱,枳壳1钱,桔梗1钱,甘草1钱,荆芥1钱,牛蒡子1钱,薄荷1钱,防风1钱半,羌活1钱。
功能主治:瘟疫。
用法用量:《瘟疫论》有柴胡一钱。内热,加黄芩1钱;口渴,加天花粉1钱。
出处:《直指·附遗》卷三引《伤寒蕴要全书》
组成:芎藭1钱,茯苓1钱,枳壳1钱,前胡1钱,柴胡1钱,羌活1钱,独活1钱,荆芥1钱,防风1钱。
功能主治:小儿黄水疮,瘭疮。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煎服。
出处:《外科心法》卷七
组成:犀角(锉末)、连翘、净蝉蜕、薄荷、防风、荆芥、当归、紫花地丁、双花、绿豆、赤芍。
炮制:上共研为极细末。每服5分至1钱,白开水送下。
功能主治:宣表疏风,透疹解毒,解肌清热。主四时感冒,头痛身热,恶心呕秽,伤风流涕,目赤流泪,干咳喷嚏,痛疹麻疹,周身疼痛。
出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组成:防风3钱(去芦),柴胡(去芦)2钱,僵蚕(姜汁炒)2钱,法夏(姜汁炒)2钱,桔梗2钱,前胡2钱,独活2钱,荆芥1钱5分,羌活1钱5分,银花1钱5分,枳壳1钱,粉草1钱,生姜3片。
功能主治:白喉初起,白见于关内或关外,色必明润而平,满喉淡红微肿略痛,头痛,恶寒发热,饮食如常,舌苔白,二便和,寒邪尚在表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白喉全生集》
组成:荆芥1钱5分,防风2钱,羌活1钱,独活8分,前胡1钱5分,柴胡1钱,桔梗1钱,玄参2钱,茯苓1钱,川芎1钱,白芷2钱,草节5分,皂刺1钱5分。
功能主治:疔疮,憎寒壮热者。
用法用量:野菊为引。
出处:《青囊全集》卷下
组成:荆芥1钱5分,防风1钱5分,薄荷1钱5分,桔梗1钱5分,玄参3钱,牛蒡子(炒)3钱,人中黄1钱,象贝母1钱,射干1钱,黄芩(炒)1钱。
功能主治:时毒。风邪上干肺胃,致咽喉肿痛,两颐发肿,身有寒热。
用法用量:加竹叶20片,青果2个,水煎服。
注意:忌食生冷等物,恐阻肺气,变幻莫测也。
提示:忌食生冷等物,恐阻肺气,变幻莫测也。
出处:《医方简义》卷四
组成:荆芥7分,粉草7分,连翘7分,川芎7分,羌活7分,独活7分,五加皮7分,角刺1钱,穿山甲(炒)1钱,归尾1钱,防风1钱,苍术1钱,酒防己1钱,地骨皮1钱,白鲜皮1钱3分,金银花1钱3分,土茯苓1两。
功能主治:耳后忽然肿痛,兼发寒热表证者,及杨梅疮初发者。
用法用量:水煎,加酒,食后服。
出处:《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组成:人参、赤茯苓、羌活、独活、前胡、薄荷、柴胡、枳壳、川芎、桔梗各等分,甘草减半,牛蒡子、防风、荆芥、连翘、金银花。
功能主治:余毒痈肿。
用法用量:方中牛蒡子、防风。荆芥、连翘、金银花用量原缺。病在头,加白芷、升麻;上身,倍加桔梗;手,加薄桂;腰,加杜仲;腿足,加牛膝、木瓜。
出处:《准绳·幼科》卷六
组成:荆芥穗1钱,北防风1钱,净连翘1钱,陈枳壳1钱,绿升麻1钱,南薄荷1钱,川羌活1钱,川独活1钱,粉干葛1钱,川木通1钱,金银花1钱,片黄芩1钱,正川芎1钱,黑栀仁1钱,炙甘草1钱。
功能主治:小儿疮疥毒气内陷,肚腹作肿。
用法用量:上身肿,加葱3茎,下身肿,加灯芯10茎,水煎服。
出处:《幼幼集成》卷四
组成:生大黄、防风、荆芥穗、酒红花、牛蒡子、升麻、玄参、人参、桔梗、酒芩、酒柏、甘草。
功能主治:小儿诸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医部全录》卷四二○引《幼科全书》
组成: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皂角刺3个,羌活、独活、川芎、薄荷、生姜1片,桔梗、枳壳、茯苓、甘草、苏叶3分。
功能主治:喉闭初起。因肝肺火盛,复受风寒,寒气客于会厌,致咽喉肿痛,面赤腮肿,项外漫肿,甚则喉中有块如拳,汤水难入,猝然如哑,暴发寒热。
用法用量:方中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薄荷、桔梗、枳壳、茯苓、甘草用量原缺。
出处:《喉科种福》卷四
别名:消风败毒散
组成:柴胡4分,甘草4分,人参4分,桔梗4分,川芎4分,茯苓4分,枳壳4分,前胡4分,羌活4分,独活4分,荆芥穗4分,防风4分。
炮制:上细切,作1服。
功能主治:发散痘疹,疏解寒热。主痈疽疮疡初起,发热,脉浮数,及水肿邪在表者;伤寒温春发斑重者;痘疹,及时气风毒邪热;风水、皮水,凡在表宜从汗解者;肠风下血清鲜者;脑疽、甘疽、赤白游风、疥疮初起有表证,虚者。
用法用量:消风败毒散(《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五)。《医学六要·治法汇》有生姜三片。
出处:《医学正传》卷八
组成:荆芥1两半,防风1两半,桔梗8钱,枳壳1两半(炒),茯苓1两半,大力子3两(炒),蝉蜕1两,半橘红1两半,甘草8钱。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散风清膈。主风毒内攻,清肃之气不行,故耳窍被扰,耳内作痒,脉浮数者。
用法用量:荆芥散血分之风;防风散气分之风;桔梗清利咽膈以清耳窍;枳壳破滞化气以平逆气;茯苓清治节,甘草和中气,大力子疏风解热,广橘红利气除痰,净蝉衣轻扬解散,善蜕皮肤,肃清耳窍,耳痒有不退者乎。
出处:《医略六书》卷二十一
组成:羌活、柴胡、前胡、独活、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一钱五分(4.5克),甘草五分(1.5克)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消疮止痛。治凤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头疼身痛,苔白,脉浮者;疮肿初起,见表寒证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温服。
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角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口腔感染、水痘等病症。
方解:以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发汗解表,开泄皮毛,使风寒之邪随汗而解;柴胡、枳壳、桔梗调畅气机,川芎行血合营;羌活、茯苓化痰渗湿,三组合用;意在解表祛邪与疏通气血津液,甘草调和药性。祛风散寒之力较强,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较重者。加入银翘,则更具清热解毒消肿之功,对于温热所致之疮肿初起,疗效亦佳。正如《内经》所说:“汗之则疮已”,凡壅阻于皮肤血脉之间的毒邪,可随汗而散。但在临床应用时要注意掌握两点:一是必须有发热恶寒等表证存在。二是必须是疮肿初起,对于疮疡已脓已溃,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过。正如《伤寒论》说:“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方歌:(1) 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疮疡痢疾表寒证,散风祛湿功效宏。(2) 荆防败毒宣时气,风温无汗用之灵,荆防羌独柴前草,川芎枳桔与茯苓。
研究: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妊娠高热、类风湿关节炎、眩晕、小儿痢疾、麦粒肿、结膜炎、眼睑皮肤炎、玫瑰糠疹、夜咳、寒哮、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乳痈、痈、过敏性皮炎、老年性瘙痒症、髋关节滑膜炎、肾病蛋白尿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荆芥和防风均有良好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两药配伍使用,在抗炎和解热方面体现出协同作用,在镇痛方面亦有一定的加和作用。
出处:《摄生众妙方》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