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胡黄连 麦冬 黄芩 地骨皮 秦艽 木通 车前子
炮制: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治子午潮热。
用法用量:加灯心,水煎服。
出处:《古今医鉴》卷六
组成:当归6克 白芍6克 白术4.5克 茯苓9克 柴胡2.4克 甘草2.4克 胡黄连1.8克 麦冬6克 黄芩6克 地骨皮9克 秦艽9克 木通6克 车前子9克 灯草10根
炮制: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养血健脾,疏肝清热。治血虚肝郁,子午潮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寿世保元》卷四
组成:柴胡1钱半,白芍3钱,茯苓3钱,白术2钱,甘草1钱,山栀子3钱,蕲艾3钱。
功能主治:平肝解郁以安胎。主妊娠胎动不安,或腹痛下血,兼精神抑郁,心烦善怒,肋胁胀痛,时有潮热,嗳气食少,或呕苦吐酸,脉弦而滑。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心烦躁甚者,加黄芩2钱;出血多者,加乌贼骨8钱,生地炭3钱。
出处:《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白芍1两,当归1两,甘草1钱,白蒺藜1钱,蕤仁1钱,陈皮5分,茯苓3钱,甘菊3钱,柴胡3分,半夏3分。
功能主治:目痛日久,终年累岁,而红赤不除,致生怒肉攀睛,拳毛倒睫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辨证录》卷三
组成:当归、白芍(炒)、茯苓、柴胡、甘草(炙)、荷叶、木耳、贝母、香附、石菖蒲。
功能主治:厥阴肝经风热,变为聤豆抵耳。
出处:《证因方论集要》卷四
组成:柴胡2钱,白芍5钱,白术3钱,当归3钱,生地黄3钱,甘草1钱,炒栀子1钱,半夏1钱,青皮5分。
功能主治:怒后吐痰,胸满作痛,服四物、二陈之汤,加芩、连、枳壳之类,杳无一应,更加祛风之味,反致半身不遂,筋渐挛缩,四肢痿软,日晡益甚,内热口干,形体倦怠,属郁怒未解,肝气未舒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辨证录》卷二
组成:柴胡5钱,白芍两半(酒炒),鳖甲3两(醋炒),生地黄5两,茯苓3两,白术两半(炒),木香1两,米仁5两(炒),智仁3两(盐水炒),生姜2片。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腹胀潮热,脉弦虚数者。
用法用量:熟地、砂仁1钱煎汤,煎3钱,去滓温服。
出处:《医略六书》卷三十
组成:茯苓5钱,白芍(酒炒)5钱,甘草(生用)5钱,柴胡1钱,茵陈3钱,陈皮1钱,桅子3钱(炒)。
功能主治:妇人青带。带下色青,甚则如绿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傅青主女科》卷上
组成:白芍、白术、当归、白茯苓、柴胡、陈皮、甘草、木香(少许)、使君子肉。
功能主治:小儿脾弱面青,似有惊风,而解虫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
出处:《幼科直言》卷五
组成:白术(炒)、白茯苓、白芍(炒)、陈皮、甘草、柴胡、石斛。
功能主治:小儿虚喘,或出汗面青唇白,或兼泄泻。
用法用量:生姜1片,红枣2枚为引。
出处:《幼科直言》卷五
组成:白芍、白术、当归、白茯苓、柴胡、陈皮、甘草、木香(少许)、使君子肉。
功能主治:小儿脾弱面青,似有惊风,而解虫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
出处:《幼科直言》卷五
组成:当归2钱,白芍2钱,白茯苓2钱,牡丹皮2钱,甘草1钱,山栀子1钱。
功能主治:经前潮热。
用法用量:加灯心30茎,水煎,食远服。
出处:《玉案》卷五
组成:当归、白术、柴胡、陈皮、白茯苓、牡丹皮、甘草、山栀子、白芍药。
功能主治:厥阴疟。
用法用量:热多,加黄芩;寒多,加生姜;恶寒,加羌活、升麻。
出处:《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柴胡1钱5分,炙甘草1钱,茯苓3钱,白术2钱,当归2钱,白芍3钱,牡丹皮1钱5分,黑山栀子1钱5分,煅牡蛎1钱5分,薄荷3分,广陈皮1钱5分,半夏2钱,白芥子2钱。
功能主治:妇人情志不逐,忧郁内伤,阴火上炎,而致生疬凝结不消者。
出处:《疬科全书》
组成:牡丹皮 白术各4.5克 当归 芍药 桃仁 贝母各3克 山栀子 黄芩各2.4克 桔梗2.1克 青皮1.5克 甘草0.3克
功能主治:治痰中见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医学入门》卷七
组成:当归(酒洗)1钱,白芍(酒炒)1钱,白术(土炒)1钱,白茯1钱,柴胡1钱,甘草(炙)5分。
炮制:上锉1剂。
功能主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
用法用量:加煨姜1片,薄荷少许,水煎服。如发热盛,加地骨皮、知母;如手擅掉,加防风、荆芥、薄荷;如咳嗽,加五味子、紫菀;如气恼胸膈痞闷,加枳实、青皮、香附;如吐痰,加半夏、贝母、瓜蒌仁;如饮食不消,加山楂、神曲;如发渴,加麦门冬、天花粉;如胸中作热,加黄连、栀子;如心慌心跳,加酸枣仁、远志肉;如久泻,加干姜炒黑;如遍身痛,加羌活、防风、川芎以利关节;如吐血,加生地、阿胶、牡丹皮;如自汗,加黄耆、酸枣仁;如左腿血块,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如右腹气块,加木香、槟榔;如怒气伤肝,眼目昏花,加龙胆草,黄连、栀子、白豆蔻;如经闭不通,加桃仁、红花、苏木;如小腹痛,加玄胡索、香附米。
出处:《古今医鉴》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