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1钱,川朴8分,甘草8分,茯苓2钱,制半曲1钱半,薄荷8分,陈皮1钱,苏梗1钱,白术8分,建曲1钱半,大腹皮1钱,豆豉1钱半。

功能主治:夏令外感风寒,身温无汗,吐泻交作者。

出处:《温热经解》

组成:桔梗1钱,大腹皮1钱,紫苏1钱,茯苓1钱,厚朴(制)1钱,甘草(炙)5分,藿香1钱5分。

功能主治:外感风寒,内停饮食,头疼寒热,或霍乱泄泻,或作疟疾。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出处:《内科摘要》卷下

组成:藿香1钱半,甘草(炙)5钱,腹皮5钱,白芷5钱,白术5钱,桔梗5钱,陈皮5钱,厚朴5钱。

功能主治:婴孩小儿,伤寒头痛,憎寒壮热,痰喘咳嗽,心腹疼痛,吐泻虚肿,疳伤。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出处:《幼科证治大全》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二钱),紫苏(去梗.一钱半),厚朴(姜制.炒)、茯苓(去皮)、陈皮、白芷、半夏(汤洗七次)、桔梗(去芦)、大腹皮、白术,各一钱。甘草(炙.一钱二分)。

功能主治:治伤寒头疼,增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泄泻,常服除山岚瘴气。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出处: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组成:藿香1钱,砂仁1钱,厚朴1钱,茯苓1钱,紫苏1钱,陈皮1钱,白术7分,制半夏7分,桔梗7分,白芷7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憎寒壮热,胸膈满闷,口吐黄涎之类。

出处:《笔花医镜》卷一

组成:苏叶、土藿梗、桔梗、陈皮、茅术、厚朴、牛蒡子、赤茯苓、焦曲、半曲、煨葛根、蝉蜕、甘草。

功能主治:痧喉。形寒发热,面若装朱,痧不出肌,即现上吐下泻,腹痛如绞,甚至发厥口噤,目闭神昏者。

出处:《痧喉证治汇言》

别名:正气散、藿香正气汤

组成:大腹皮1两,白芷1两,紫苏1两,茯苓(去皮)1两,半夏曲2两,白术2两,陈皮(去白)2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2两,苦梗2两,藿香(去土)3两,甘草(炙)2两半。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芳香化湿,解表和中。主外感风寒,内伤食滞,或内伤寒湿,夏伤暑湿,山岚瘴疟诸证。

用法用量:正气散(《伤寒全生集》卷二)、藿香正气汤(《金鉴》卷五十三)。本方改为丸剂,名“藿香正气丸”(见《饲鹤亭集方》)。

出处:《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组成:藿香叶、厚朴(制)、半夏(制)、甘草(炙)、苍术(米泔浸1宿,炒)、陈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伤寒发呕。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半盏,加生姜3片,大枣半枚,煎至2分,去滓服。

出处:《普济方》卷三六八

组成:大腹皮1两,白芷1两,茯苓1两,枳壳1两,羌活(去芦)1两,独活(去芦)1两,川芎1两,防风1两,半夏1两,荆芥1两,薄荷1两,桑白皮1两。

炮制:上(口父)咀,如法修制。

功能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疾,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逆,霍乱吐泻,脏腑虚鸣,山岚瘴气,遍身虚肿;妇人胎前产后;小儿脾疳。

用法用量:每服5钱重,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滓再煎。如要汗,加连须葱白1根,同煎。

出处:《普济方》卷一三六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用法用量: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热服。如欲出汗,覆盖衣被。

备注:方中藿香芳香化温,和中止呕,并能发散风寒,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可芳香化浊;厚朴、陈皮、半夏曲行气燥湿,和中消滞;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大腹皮行气利温;桔梗宜肺利膈;生姜、大枣、甘草调合脾胃,且和药性。诸药合用,共成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运用:本方为解表和中,芳香化湿的常用方,以恶寒发热,呕吐泄泻,舌苔白厚而腻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夏秋季节性感冒、胃肠性感冒、急性胃肠炎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所致。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头痛;湿食伤中,脾弱不运,气机不畅,则脘闷食少,腹胀腹痛;湿浊内阻,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为内伤湿滞之征;脉浮或濡缓,为外寒内湿之征。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方中藿香用量独重,其性味辛温而解在表之风寒.又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降逆止呕,为君药。配以紫苏、白芷,解表化湿,以助君药外散风寒,兼化湿浊;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助藿香解表化湿,共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厚朴、大腹皮、桔梗行气化湿,畅中消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姜枣煎服,能调和脾胃。诸药合用,能使风寒外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诸症自愈。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外寒内湿均能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