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黄芪1钱半,桂1钱半,白芍药3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伤寒汗后身痛,脉迟弱者。
出处:《医方考》卷一
组成:黄芪3分(去芦),白术3分,枳壳3分(汤浸,去瓤),前胡3分,杏仁2分(去皮尖),柴胡2分(银州者),人参2分,白茯苓2分,甘草2分,当归2分,川芎2分,半夏2分(汤洗7次),黄芩2分,白芍药2分,羚羊角2分,生地黄2分,麦冬(去心)2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有热,胸中烦,手足热,心怔忡,口苦咽干,咳嗽潮热等。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十七味大建中汤”。
出处:《百一》卷四引陆彦安方
别名:黄耆汤(《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组成:黄芪4.5克 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2枚 芍药18克 生姜9克 胶饴30克
功能主治:温中补气,和里缓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小腹急痛,脐下虚满,面色萎黄,唇口干燥,胸中烦悸,少力身重,骨肉酸痛,行动喘乏,食欲不振,病后虚弱,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4升,煮取600毫升,入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气短胸满,加生姜,腹满,去枣,加茯苓4.5克。
出处:《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黄耆汤
组成:小建中汤加黄芪2两,人参2两。
功能主治: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肢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才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振复。
用法用量: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九)。若患痰满及溏泄,可除饴。
出处: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千金》卷十七
别名:黄耆汤
组成:小建中汤加黄芪1两半。
功能主治:温养中气。主虚劳病,阴阳气血俱虚,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短气,自汗盗汗。现用于胃、心、肺等慢性消耗性疾患。
用法用量:黄耆汤(《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本方改为丸剂,名“黄耆建中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
提示:忌海藻、菘菜、生葱。
出处:《金匮》卷上
组成:黄芪2钱,白芍2钱,肉桂7分,人参1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阳明病汗多或反无汗,如虫行皮中状者。痘疮遍身起发,惟四肢不起者;痘疮发热腹痛,大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水1盏半,煎7分,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8分,稍热服,不拘时候。
出处:《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组成:黄芪、芍药、桂枝、胶饴、甘草、陈皮、白术。
功能主治:汗多亡阳,尺脉虚弱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元气虚甚,加人参;热,加柴胡。
出处:《伤寒全生集》卷二
组成:黄芪、人参、桔梗、白芍药、甘草各等分。
炮制:上锉细。
功能主治:里虚,腹中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两枚,水1盏,煎5分,去滓,温服。
出处:《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组成:黄芪1钱5分,桂1钱5分,白芍3分,甘草1钱。
功能主治:血气不足,常自汗。
用法用量:入黑砂糖,煎服。
出处:《嵩崖尊生》卷八
组成:人参1钱,黄芪1钱,甘菊花1钱,白芍药2钱,桂枝5分。
功能主治:痘自7-8朝以后,内毒已解,而余毒未尽,如中虚腹响,肢冷汗出,精神倦者。
出处:《痘学真传》卷七
组成:黄芪3两,桂心2两,人参2两,当归2两,芍药3两,生姜8两,胶饴8两,大枣30枚。
炮制:上切。
功能主治:虚劳。下焦虚冷,不甚渴,小便数。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7味,取3升,去滓,下饴烊销,分3服。若失精,加龙骨1两,白蔹1两。
注意:忌生葱。
提示:忌生葱。
出处:《外台》卷十七引《必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