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毒汤

组成:葛根、白芍、甘草、青皮、木香、枳壳、山楂、连翘。

功能主治:痘疹腹痛,饮食如常。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片玉痘疹》卷六

组成:甘草(微炙)1两,黄连(去须,微炒)1分。

炮制: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伤寒发斑,痘疮欲出。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组成:桂枝8分,麻黄8分,赤芍8分,防风8分,荆芥5分,羌活5分,桔梗5分,人参5分,川芎5分,牛蒡子1钱,生姜3片。

功能主治:痧症初起,冬月寒冷。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玉案》卷六

组成:紫草 升麻 甘草 蝉蜕 地骨皮 黄芩(酒炒)木通各等分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治痘疹已出,热毒未解,痘疹红紫,甚或黑陷。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别名:紫茸散

组成:紫草茸、升麻(少用)、甘草(炙)、陈皮各等分。

炮制:上锉。

功能主治:小儿麻痘疮欲出。

用法用量:加糯米50粒,水煎,温服。

出处:《普济方》卷四○三引《刘氏家传》

组成:桔梗(锉,炒)半两,薄荷叶2钱半,荆芥穗2钱半,甘草2钱半,山豆根(取净皮)1钱半,牙消2钱,硼砂2钱,朴消2钱,雄黄2钱,朱砂2钱。

炮制:上前5味焙,为末;后5味入乳钵细杵,同前药末一处再杵匀。

功能主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饮食不便。

用法用量:每用1字至半钱,干点舌上化下,或以温汤浓调,少与含咽亦可。

出处:《活幼心书》卷下

组成:黄连、生地黄、红花、甘草、赤芍、荆芥、金银花、黏子。

功能主治:火灼暨赤丹。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诚书》卷十五

组成:川黄连、黄芩、生地黄、防风、荆芥、连翘、栀子(炒)、赤芍。

功能主治:痘疹稠密太甚,皮肉红斑、紫斑者。

出处:《痘疹会通》卷四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防风、葛根、菊花、天花粉、蝉蜕、谷精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痘后余毒,生翳。

用法用量:水煎服。赤肿者,加黄连、栀子;翳,加木贼。

出处:《幼科证治大全》引《保赤》

别名:四妙汤、化斑汤、化毒散

组成:紫草(嫩者)半两,升麻半两,甘草(炙)半两。

炮制: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疮痘已出末出。

用法用量:四妙汤(《圣济总录》卷一六九)、化斑汤(《儒门事亲》卷十二)、化毒散(《寿世保元》卷八)。

出处:《活人书》卷二十一

组成:杏仁、牡丹皮(去心)、黄芩、虎杖、麻黄(去根节)、木香、芍药、柴胡、升麻、紫菀、贝母(去心)、连翘、荆芥穗、羌活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化热毒。主肝肺热毒,蒸郁脏腑,因生积滞,其积者,如腐烂瘀血之类,热毒炽盛,大肠干涸;又因色伤,小肠虚冷,水道乘虚,只行于小肠,故小便常数,而疼痛不可胜忍。

用法用量:服此汤后,非时以葱汤洗谷道,并纳药于谷道中,令上下相感,引水道下入大腑,即自然小便不数,疼痛自止也。缘此病大肠热竭津液,小肠虚损,下热药,通小肠,则大肠愈涸,而病愈增;下冷药,通大腑,则小肠愈数,而病不减。当此之际,医之莫不为难也。尝以此方治之得验。

出处:《普济方》卷四十一引《护命》

组成:肉桂5分,白芍药1钱,甘草1钱,青皮7分,木香7分,枳壳7分,山楂肉5分,连翘5分。

炮制:上锉细。

功能主治:痘未出腹痛者。

用法用量: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组成:桂枝8分,麻黄8分,赤芍8分,防风8分,荆芥5分,羌活5分,桔梗5分,人参5分,川芎5分,牛蒡子1钱,生姜3片。

功能主治:痧症初起,冬月寒冷。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玉案》卷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