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汤

组成:恒山2两,甘草1两,大黄2分,桂心6铢。

炮制:上切。

功能主治:疟疾十岁、二十岁。

用法用量:以恒山酒渍1夜;诸药以酒3升,水2升,煮取7合,顿服。下、吐,愈。

出处:《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别名:常山饮

组成:小麦1升,淡竹叶1虎口,恒山3两。

功能主治:断痎疟。主小儿温疟。

用法用量:常山饮(《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常山汤”。

出处:方出《医心方》卷十四引《小品方》,名见《千金》卷五

别名:常山汤(《外台秘要》卷五)。

组成:恒山9克 乌梅3~7枚 香豉(淡豆豉)9克 竹叶12克 葱白l握

炮制:上药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截疟宣邪。治肾热发为疟疾。发时寒颤,先寒后热,腰脊酸痛,转动不利,头昏目眩,大便不爽。

用法用量:以水1.2升,煎至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首次应在疟发前半日许服下,至发时服完。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组成:恒山6分,甘草4分,知母3分,麻黄3分,大黄4分。

炮制:上切。

功能主治:疟,痰实不消。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服,至发时令尽。

出处:《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

组成:柴胡8两,恒山12两,芒消12两,大黄12两,黄芩6两,龙胆6两,茵陈6两,秦艽6两,栀子14个。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急黄,酒黄,心黄,劳黄,气喘欲发。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鸡峰》卷九

组成:恒山1分,甘草1分(生用),蜀漆半分,犀角屑半分。

炮制:上锉细。

功能主治:伤寒结胸,烦满,喘息稍急,汤饮不下。

用法用量: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顿服。须臾当吐为效。

出处:《圣惠》卷十三

组成:恒山3两,乌梅3-7枚,香豉8合,竹叶(切)1升,葱白1握。

功能主治:肾热发为疟,令人凄凄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身掉不定,手足寒。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常山汤”。

注意:忌生葱、生菜等。

提示:忌生葱、生菜等。

出处:《千金》卷十

别名:常山秫米汤、秫米汤、秫米常山甘草汤

组成:恒山3两,秫米220粒,甘草半两。

功能主治:肺热痰聚胸中,来去不定,转为疟,其状令人心寒,寒甚则发热,热则善惊,如有所见者。

用法用量:常山秫米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六)、秫米汤(《普济方》卷一九八)、秫米常山甘草汤(《痎疟论疏》)。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常山汤”。

注意:忌生葱、生菜、海藻、菘菜等。

出处:《千金》卷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