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桂枝(去皮)五两(15g),芍药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功能主治:温阳祛寒,平冲降逆。治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现常用于治疗外感、头痛、膈肌痉挛等病证。
用法用量: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炙其核上各一壮。
运用:偏肾阳虚者,加附子;偏气虚者,加玄参、黄芪;心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中焦虚寒者,加吴茱萸、小茴香;脾胃蕴热者,加生大黄、生石膏;胃肠气滞者,加摈榔、香附;伴咳嗽气喘者,加桑白皮、苦杏仁、麻黄;伴腰膝发冷者,加淫羊藿、仙茅。
方解:本方由桂枝汤加桂枝二两形成,以温阳祛寒,平冲降逆之剂。桂枝汤外为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内为温养阳气,补益脾胃。此加桂枝之意,在于治内,温振心阳君火,镇阴寒以平冲逆。
方歌:(1)桂枝加桂治上冲,用量不同治不同,汗出上虚是主因,桂枝降逆要记清。(2)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肾立奇功。(3)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启病源;只取桂枝汤本味,再加二两桂枝论。
提示:内有郁热证、中焦实热证及热性腹胀气肿者忌用。
出处:《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