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功能主治:疮疡,脾胃虚寒,或误行攻伐,手足厥冷,饮食不入,或肠鸣腹痛,呕逆吐泻。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口齿类要》
组成: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汁炒)8分,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炮制:上锉。
功能主治:泄泻,肚腹疼痛,四肢厥冷。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出处:《寿世保元》卷三
组成: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黄芪。
功能主治: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寒邪直入少阴肾脏,腹痛唇青,四肢厥冷,脉来沉微,一息三至。
用法用量: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参。
出处:《医学传灯》卷上
组成:大附子(炮,去脐)、干姜、吴茱萸(炮)、官桂、人参、当归、陈皮、厚朴(姜炒)、白术(去芦)、甘草(炙)。
炮制:上锉。
功能主治:中寒厥倒。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出处:《回春》卷二
组成: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茯苓1钱5分,白术(净,炒)2钱,制附子2钱,干姜(炒黄)1钱,炙草1钱,大枣2枚。
功能主治: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蜷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
出处:《不知医必要》卷一
组成:洋参、焦术、附子、干姜、枳壳。
功能主治:麻后寒痢而呕,腹痛。厥冷吐蛔,脉沉无力。
出处:《麻症集成》卷四
组成:西潞党3钱,熟附子1钱5分,炮姜1钱,煨肉果1钱,江西术2钱(炒),白茯苓3钱,炙甘草8分。
功能主治:脾脏虚寒,下利清谷,六脉细弱,舌白无滑。
出处:《镐京直指》
组成:大附子(麦面包煨,去皮脐)、人参、白术、干姜(炒)、肉桂、陈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功能主治:阴寒身战而重,语言声轻,气短,目睛口鼻出冷气,水浆不入者。
用法用量:以水2钟,加生姜1片,大枣2枚煎,热服。
出处:《良朋汇集》卷二
组成:黑附块5钱,别直参3钱,清炙草8分,川姜3钱(炒黄),冬白术3钱(炒香),生姜汁1瓢(冲)。
功能主治:热壮脾肾,急救回阳。主卒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瞤筋惕,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浑身青紫。
出处:《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出处: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组成: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 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炮制: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呕逆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出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别名:理中汤、附子补中汤、参附理中汤
组成: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炮制:上锉散。
功能主治: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主脾胃虚寒,腹痛食少,泄利呕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痼冷,霍乱脏毒,阴斑瘴毒,喉肿疮疡,口舌生疮,脉沉迟或沉细;并治阴盛格阳,发热烦躁。
用法用量:理中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八引《澹寮》)、附子补中汤(《准绳·类方》卷六)、参附理中汤(《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出处:《三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