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卷中)、桂苓甘术汤(《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组成:茯苓四两(12g),桂枝三两(去皮)(9g),白术、甘草(炙)各二两(6g)。
功能主治:温阳健脾,利水降冲(①《注解伤寒论》:和经益阳;②《医方集解》:升阳化气;③《中医方剂学》: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主治①《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②《金匮》: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短气有微饮。现常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脂血症合并脂肪肝、冠心病心绞痛、精神药物所致肥胖症等病症。
用法用量: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为臣;桂枝通阳化气为佐,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
运用:若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渗湿以消饮邪;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姜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干呕,巅顶头痛,肝肾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炮附子,以温散水气;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方解:①《注解伤寒论》:阳气不足者,补之以甘,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也;里气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阳散气;②《内台方议》:此阳气外内皆虚也,故用茯苓为君,白术为臣,以益其不足之阳,经曰:阳不足者,补之以甘,是也;以桂枝为佐,以散里之逆气;以甘草为使,而行阳气,且缓中也;③《金鉴》:此汤救麻黄之误汗,其邪尚在太阳,故主以桂枝,佐以甘草、苓、术,是扶表阳以涤饮也。
方歌: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提示:1.本方药性偏于辛温,若属阴虚火旺,湿热阻遏而生的痰饮者,不宜使用本方。2.饮与水同类,欲蠲其饮,宜利其水,此即“当从小便去之”之意,服后小便不利者则利,小便少者则多,此乃饮邪从小便而去之佳兆。
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胃炎、扩张性心肌病、难治性心衰、肺癌胸水、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心律失常、心包积液、产后尿潴留、尿路结石等证属中阳不足,水饮内停的病症。
出处:《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