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汉防己汤(《类证活人书》卷十七)、黄耆防己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五)。
组成:防己30克 甘草15克(炒)白术22.5克 黄芪37.5克(去芦)
炮制: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浮肿,关节烦疼,自汗出,腰以下重,小便不利,脉浮。现用于慢性肾炎水肿、心脏病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妊娠水肿、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虚湿重者。
用法用量:每服5克,加生姜4片、大枣1枚,用水20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皮肉中有虫行感,腰以下冷,可坐于被上,再以被绕腰,温覆微汗。喘者,加麻黄15克;胃中不和者,加芍药22.5克;气上冲者,加桂枝22.5克;下有胨寒者,加细辛22.5克;腹痛者,加芍药。
备注:方中重用黄耆补气固表为君;防己祛风行水为臣;白术健脾胜湿,助黄耆以益气固表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为使。诸药配伍,表虚得固,风邪得除,脾气健运,小便通利,则身重、浮肿诸证自愈。
提示:方中重用黄耆补气固表为君;防己祛风行水为臣;白术健脾胜湿,助黄耆以益气固表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为使。诸药配伍,表虚得固,风邪得除,脾气健运,小便通利,则身重、浮肿诸证自愈。
出处:《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木防己汤、汉防己汤、防己汤、逐湿汤、白术煎、黄耆防己汤
组成:防己1两,甘草半两(炒),白术7钱半,黄芪1两1分(去芦)。
炮制: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固表散风水。主肌表气虚,风湿相搏,客在皮肤,一身尽重,四肢少力,关节烦疼,时自汗出,洒渐恶风,不欲去衣;及风水客搏,腿脚浮肿,上轻下重,不能屈伸。
用法用量:木防己汤(《外台》卷二十引《深师方》)、汉防己汤(《活人书》卷十七)、防己汤(《圣济总录》卷七十九)、逐湿汤(《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七九引《风科集验方》)、白术煎(《仙拈集》卷一)、黄耆防己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五)。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加芍药3分;气上冲者,加桂枝3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3分。
出处:《金匮》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