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木防己1钱,花苓1钱,泽泻1钱,甘草8分,苍术8分,滑石2钱,酒黄柏8分,猪苓1钱。
功能主治:湿热跗肿。
出处:《温热经解》
组成:汉防己1两,赤茯苓2两,桑白皮3两(锉),桂心1两半,甘草1两半,赤芍药1两,麻黄1两(去节)。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脚气痹挛肿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大枣2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普济方》卷二四三
组成:防己、黄芪、桂枝各三两(各9g),茯苓六两(18g),甘草二两(6g)。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温阳利水。主治皮水,周身浮肿,四肢肿胀,四肢聂动者,舌苔白,脉浮。现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黏液性水肿、贫血性水肿、心力衰竭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特发性水肿,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属脾虚水泛类疾病。
用法用量: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运用:对于风湿热痹患者,可将防己茯苓汤合四妙散(威灵仙15g、羊角灰9g、白芥子3g、苍耳或苍术45g),加狗脊,以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对于营养不良性水肿合并小腿溃疡患者,应将防己茯苓汤合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各90g,当归60g,甘草30g)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对于尿毒症患者,应用防己茯苓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以温阳利水;对于妇女突发性肥胖患者,应在防己茯苓汤的基础上加红花、泽泻、陈皮、马鞭草以泻下利小便。
方解:在防己茯苓汤中,作为君药(主药)的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需注意的是,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他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在臣药(辅药)中,防己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风湿痹痛;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等功效;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本方最后还使用性味平和的甘草来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药性,使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温阳利水之功。
方歌:四肢聂聂动无休,皮水情形以此求,己桂芪三草二钱,茯苓六钱砥中流。
提示:忌海藻、松菜、生葱、酢物。
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坐骨神经痛、慢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水肿、特发性水肿、妊娠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肝硬化腹水等证属皮水水肿者。
出处:《金匮要略》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