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汤

组成:黄芩(酒制炒)黄连(酒制炒)生甘草各等分

炮制:上药细切。

功能主治:泻实火,解热毒。主上焦火盛,头面肿大,目赤肿痛,心胸烦热、咽喉、口舌火盛及生疮毒等证。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5毫升,温服,徐徐呷之。如未退,用鼠粘子不拘多少,水煎,入芒消等分,食后时时少与。如未已,只服前药,取大便通利,病邪追则停服。阳明口渴,加石膏、干葛;少阳口渴,加瓜蒌根;阳明引经,加升麻、芍药、葛根、甘草;太阳引经,加甘草、荆芥、防风;头痛,加酒芩;身痛,加羌活、桂枝、防风、芍药。

出处:《医学正传》卷二引东垣方

组成:生干地黄(焙)1两,蒲黄1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加竹叶7片,煎7分,去滓放冷,食后细呷。

出处:《圣济总录》卷六十八

组成:大黄(锉,炒)半两,黄芩(去黑心)1两,麦冬(去心,焙)1两,芍药1两,甘草(炙,锉)3分,大青半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天行热病,毒气盛,生豌豆疱疮,烦躁迷闷。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组成:大黄(锉,炒)1两半,芒消(研细)1两,黄芩(去黑心)1两,栀子仁7枚,甘草(炙、锉)半两。

炮制:上5味,除芒消外,为粗散。

功能主治:虙瘕,大便秘。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入芒消半钱匕,煎1-2沸,食后、临卧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五十

组成:泽泻2钱,车前子5钱,大黄2钱,槟榔2钱,滑石2钱,黄连1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夏秋之间,先泻后痢,腹中疼痛,后重之极,不痢不可,欲痢不得,口渴饮水,小便艰涩,小肠作胀。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辨证录》卷七

组成:大黄(锉,炒)4两,芍药5两,细辛(去苗叶)4两,甘草(炙)4两,黄芩(去黑心)2两。

炮制:上药锉如麻豆。

功能主治:两目暴热痛。

用法用量:每用5钱匕,水2盏,煎取1盏,去滓,食后温服,每日3次。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六

组成:黄芪1两,大黄1两,人参1两,茯苓1两,当归1两,远志3钱,石膏1两,银花1两,山甲2钱(炒),皂刺2钱,甘草2钱。

功能主治:杨梅痘,形如赤豆,嵌于肉内,坚硬如铁。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外科真诠》卷下

组成:黄连、黄芩、荆芥、薄荷、连翘、土贝、粘子、甘草、赤芍、柴胡、黑栀子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儿走马牙疳,皮色不易,坚硬不溃之证。

用法用量:水煎服。

出处:《疡科遗编》卷下

组成:大黄4分,黄芩4分,甘草3分(炙),细辛2分。

功能主治:温壮。

用法用量:此方小儿数服不痫。着惊,加钩藤2分。

出处:《普济方》卷三八五引胡洽方

组成:黄连半两,茯苓半两,大黄2两(煨),甘草、朴消。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目暴赤肿热痛。

用法用量:方中黄连、甘草、朴消用量原缺。

出处:《急救仙方》卷三

组成: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栀子仁14枚,甘草(炙,锉)半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骨极,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面色枯黑,耳虚鸣,烦热。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下芒消半钱匕,去滓,分温2服,空心、日午各1。

出处:《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组成:黄连、黄柏各半。

炮制:上罗匀。

功能主治:下血日夜七八十行,赤痢,并一切痢。

用法用量:用醇醋3升,煮取1升半,分再服。

出处:《普济方》卷二一二

组成:麻黄(去根节)1两,大黄(锉,炒)1两,天花粉1两,甘草(炙,锉)半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变成疟,口干烦渴。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