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鸡子1枚(乌鸡者佳,倾出清,留黄用),黄丹1钱(入鸡子壳内,同黄搅匀,以厚纸糊牢,盐泥固济,火上煨干)。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赤白,绞刺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米饮调下。
出处:《济阴纲目》卷九
组成:黄柏1两,黄蜀葵花1分,白及2钱,生干地黄半两,青黛2块。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痔。
用法用量:先渫了,用朴消水调涂之。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组成:牛黄1钱(真者),雄黄2钱(透明),冰片1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痈疡。
用法用量:干掺。
注意:戒房劳;忌汤火风气之类。
提示:戒房劳;忌汤火风气之类。
出处:《疮疡经验全书》卷三
组成:牛黄2.1克 胡黄连 山茨菇各6克 甘草4.5克
炮制: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主小儿遗毒,初生如点,次成烂斑。甚则口耳角、眼框、面、鼻及谷道等处均可出现。
用法用量:每服0.6~0.9克,蜜汤调服。
出处:《外科大成》卷四
组成:大黄 黄柏
炮制: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主坐板疮。
用法用量:入猪油共钨匀,搽患处。
出处:《绛囊撮要》
组成:大黄1两(熬),生地黄3两(熬)。
功能主治:打损及伤堕,腹内有瘀血,久不消。
用法用量:上以水、酒2升,煮汁服之。
出处:《普济方》卷三一一
组成:黄柏1斤,生军8两,玄明粉6两,生石青4两。
炮制:晒干为末。
功能主治:红肿外症。
用法用量:白蜜、清水和敷。
出处:《内外验方秘传》
组成:大黄、朴消、硫黄、轻粉、乌头尖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酒渣鼻。
用法用量:用萝卜汁调搽上,3次即愈。内服雄猪胆汁1个,每日早以好酒调汁,热服之,不过半月痊愈。
出处:《外科启玄》卷十二
组成:黄丹3钱,雄黄3钱,乳香2钱,没药2钱,焰消1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偏正头疼,颈风眼痛,破伤风。
用法用量:令患人噙温水,吹药于鼻内。
出处:《鲁府禁方》卷二
组成:大黄(烧存性)3钱,生地黄3钱。
炮制:上为末,作1服。
功能主治:妇人室女经脉不通。
用法用量:空心好酒调下。
出处:《古今医鉴》卷十一
组成:大黄(锉)1两,黄连(去须)1两,山栀子仁1两,连翘1两,白及1两,青黛1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一切恶疮。
用法用量:有脓干贴,无脓水调敷。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三二
别名:阴阳黄
组成:锦纹川大黄2两(一半炭火煨,不可过性了,一半生),大甘草节2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发背,痈疽,疔疮,恶疖,一切无名肿毒,恶疮异症,焮热疼痛,初起赤溃者。
用法用量:每服1匙,空心温酒调下,1-2服,以利为度,如无甘草节终效不速。
出处:《医便》卷三
组成:硫黄、黄丹(炒)、白芷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鼻病,流臭水气,脑冷漏下。
用法用量:以少许吹鼻中,3-5次即愈。
出处:《普济方》卷五十七
组成:黄芩半两,大黄半两,防风半两,薄荷半两。
炮制:上锉散。
功能主治:胬肉攀睛。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半,蜜少许煎,食后、临卧温服。
出处:《得效》卷十六
组成:硫黄1两,雄黄3钱。
炮制:上为细末,加入10仙丹内。
功能主治:止痒,杀虫,去毒。主疳疮搔痒。
用法用量:每贴1匕。
注意:小儿药中勿用。
提示:小儿药中勿用。
出处:《走马疳急方》
组成:雄黄、雌黄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疔肿。
用法用量:先用针刺四围及中心,醋和涂之,一方加麝香少许,用羊骨针针破及刺四围并涂之。
出处:《济生》卷六
组成:黄柏皮、黄连各等分。
功能主治:毒疮,冻疮。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并不见火。先以甘草汤洗了疮,用药末3钱,轻粉少许,生麻油调敷之,稀稠得所。如疮湿,不用麻油,只干掺之。
出处:《普济方》卷三○○引《家藏经验方》
别名:二黄汤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怀孕胎漏下血,或内热哺热,或头痛头晕,或烦躁作渴,或胁肋胀痛。
用法用量:二黄汤(《医方类聚》卷二二七引《医林方》)。
出处:《保命集》卷下
组成:川黄连3两,黄柏3两,赤小豆1两,绿豆粉1两,寒水石7钱,紫苏7钱,漏芦7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热疮。
用法用量:麻油调搽,每日3次。
出处:《疡医大全》卷三十五
组成:大黄(炒)、黄柏(火煅)。
炮制:上药各为细末。
功能主治:汤烫疮。
用法用量:以鸡子清调之,搽上最妙。
出处:《洞天奥旨》卷十二
组成:雌黄(研)1分,雄黄(研)1分,密陀僧(煅、研)1分,定粉1分,腻粉1分。
炮制:上为细末,入乳香少许。
功能主治:冷疮不愈。
用法用量:蜜调贴之。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组成:五灵脂、大黄、雄黄各等分(研,水飞)。
功能主治:小儿伤热吐逆。小儿未周岁,因乳母气血劳动,或热乳伤胃,以致吐泻下血。
用法用量:本方原名三黄散,与方中所用二黄不符,据《医方类聚》引《吴氏集验方》改。
出处:《卫生总微》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