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半夏(汤洗7次)5两,橘红5两,白茯苓3两,甘草(炙)1两半。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去痰和中。和中理气,健脾胃,消痰,进饮食。健脾燥湿,顺气和中化痰,安胃气,降逆气。主湿痰为患,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呕吐恶心,头痛眩晕,心悸嘈杂,或咳嗽痰多者。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妊娠恶阻,产后饮食不进。气郁痰多眩晕,及酒食所伤眩晕;食疟,诸疟。咳嗽呕痰;痰壅吐食。臀痈,流注。中风风盛痰壅。上中下一身之痰。疡痈,中脘停痰。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痰嘈,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或兼恶心,脉象必滑;呃有痰声而脉滑者。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心痛,腹痛;膏粱太过,脾胃湿热遗精;脾胃湿痰下注而淋。妇人月水准信,因痰闭子宫而不受胎者。子眩。
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名“二陈丸”(见《饲鹤亭集方》)。
注意:热痰,燥痰,吐血,消渴,阴虚,血虚均忌用。
提示:热痰,燥痰,吐血,消渴,阴虚,血虚均忌用。
出处:《局方》卷四(绍兴续添方)
组成:陈皮 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术 (去芦)苍术(米泔制)砂仁 山药(炒)车前 木通 厚朴(姜汁炒)甘草各等分
炮制: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用法用量: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出处:《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陈皮 半夏(姜汁炒)茯苓 枳壳(麸炒)牛膝(去芦)猪苓 木通 山桅 麦冬(去心)车前子 黄柏(酒炒)各等分 甘草减半
炮制: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主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用灯草1团,水煎,空腹时服。
出处:《万病回春》卷四
组成:半夏(炒,去脐)枳实(炒)酸枣仁(炒)陈皮各6克 茯苓15克 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主顽痰所致的惊悸。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
出处:《诚书》卷八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干葛、青皮。
功能主治:酒厥。
出处:《嵩崖尊生》卷七
组成:苏子1钱半(焙,研)1钱,半夏1钱,茯苓1钱,陈皮1钱,杜仲(盐水炒)1钱,甘草3分(炙),前胡1钱,桔梗1钱,杏仁1钱(汤泡,去皮尖)。
功能主治:伤寒夹痰,寒热往来,脉滑而喘逆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如有火,加瓜蒌霜。
出处:《古今医彻》卷一
组成:茯苓(去皮)1钱,南星(姜制)1钱,陈皮1钱,瓜蒌仁1钱,枳实(麸炒)1钱,桔梗1钱,栀子1钱,半夏1钱,黄芩1钱,甘草3分,木香5分(研),辰砂(为末)5分。
炮制:上锉1剂。
功能主治:一切痫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临服入竹沥、姜汁,磨木香,调辰砂末服。
出处:《回春》卷四
组成:陈皮、半夏(姜炒)、茯苓(去皮)、甘草、加人参、白术、竹茹、砂仁、山栀子(炒)、麦冬(去心)各等分,乌梅1个。
炮制:上锉1剂。
功能主治:痰火呕吐。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清热二陈汤”。
出处:《回春》卷三
组成:橘红5钱,半夏2钱,白芥子(炒)2钱(研),茯苓1钱,生甘草3分。
功能主治:流注初起,皮色不异,唯肿唯疼,虽身体发热,内未作脓。
用法用量:加阳和丸,同煎服。
出处:《外科全生集》卷四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玄参、升麻、桔梗、天花粉、牛蒡子(研)、连翘、当归、生地黄、赤芍药、黄连、白术、黄芩、青皮、紫苏梗、山栀子仁。
功能主治:弄舌喉风,哑不能言,舌出,常将手拿者。
出处:《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组成:陈皮、半夏(姜炒)、茯苓(去皮)、甘草、加人参、白术、竹茹、砂仁、山栀(炒)、麦门冬(去心)各等分,乌梅1个。
炮制:上锉1剂。
功能主治:痰火呕吐。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清热二陈汤”。
出处:《回春》卷三
组成:陈皮、茯苓、法夏、甘草、桔梗、黄芩(炒)各等分。
功能主治:痰涎咳嗽。
用法用量:水煎服。感风寒,加生姜为引。
出处:《种痘新书》卷十二
组成: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枳壳(麸炒)、牛膝(去芦)、猪苓、木通、山栀、麦门冬(去心)、车前子、黄柏(酒炒)各等分,甘草减半。
炮制:上锉1剂。
功能主治:咳喘,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加灯心1团,水煎,空心服。
出处:《回春》卷四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湿痰证。咳嗽痰多易咯,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沉滑。
用法用量:上药为粗散。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9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侯。
备注: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以致湿聚成痰。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益脾。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用乌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凡是痰湿为患,均可用本方增损治之。
运用:本方为燥湿化痰的代表方,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腻,脉沉滑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方解:本方证为脾失健运,水湿凝聚成痰犯肺所致。湿痰犯肺,故咳嗽痰多易咯;痰阻气机,胃失和降,故胸膈满闷,恶心呕吐;湿困脾阳,则肢体困倦;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痰浊凌心,则为心悸;舌苔白腻,脉沉滑,均为湿痰之征。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方中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君药。橘红理气化痰,芳香醒脾,使气顺痰消,为臣药。君臣相配,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了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使湿祛痰消,治其生痰之源,为佐药。甘草化痰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煎时加生姜降逆止呕,又制半夏之毒;乌梅收敛肺气,使散中有收。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祛痰的通用方剂。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辅以茯苓甘草臣,理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乌梅真。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炮制:上为俰咀。
功能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治中汤、补脾汤、正料治中汤
组成: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炮)、青皮、陈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脾胃虚寒,胸腹胀满,呕逆不食,自利不渴,因伤宿食,或吐后噫败脾气。伤寒汗后,脾胃伤冷物,胸膈不快,寻常血气不和;太阴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脉尺寸俱沉细;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中寒,饮食不化,吞酸哯啘,食则膨亨,胀满呕逆;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愈后,胸中有寒,时加咳唾;霍乱吐泻,泻血不止;脏寒冷气,腹痛肠鸣,下痢青黑;食积,心腹满痛;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腹满痞闷,兼食积者;冷食粘滞。
用法用量:治中汤(原书同卷)、补脾汤(《本事》卷九)、正料治中汤(《直指》卷二十六)。大便秘,加大黄(棋子大)2枚。
出处:《普济方》卷二○六引《指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