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丸

《直指》卷二十一 《魏氏家藏方》卷七 《叶氏女科》卷一 《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医方类聚》卷六十九百引《王氏集验方》 《医方类聚》卷二一七引《新效方》 《眼科锦囊》卷四 《医学集成》卷二 《普济方》卷三八一引《百一》 《仁斋直指》卷二十一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痘学真传》卷七引海藏方 《朱氏集验方》卷二 《田氏保婴集》 《普济方》卷一九七 《千金》卷五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圣济总录》卷一○一 《圣济总录》卷一一一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圣济总录》卷一二○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良朋汇集》卷五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眼科全书》卷三 《普济方》卷二三一引《经验良方》 《急救仙方》卷三 《丹溪心法》卷二 《圣济总录》卷一五○ 《医统》卷七十一 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圣惠》卷十九 《普济方》卷二三二 《普济方》卷二二八 《医方大成》卷十引钱氏方 方出《千金》卷六,名见《普济方》卷一八九 《本事》卷五 《圣惠》卷九十八 《鸡峰》卷二十一 《本事》卷二 《本事》卷十引庞老方 《鸡峰》卷十三 《鸡峰》卷十一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普济方》卷三十八引《指南方》 《圣惠》卷九十八 《医方类聚》卷一八三引《神巧万全方》 《圣惠》卷九十 《普济方》卷一五六引《十便良方》 《千金》卷二十一 《医方类聚》卷二三五引《周(辶壬页)传授济急方论》 《本事》卷十 《传家秘宝》卷中 《育婴秘诀》卷上 《普济方》卷七十八引《卫生家宝》 《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本事》卷四 方出《圣惠》卷四十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 《传信适用方》卷三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别名:补骨脂丸

组成:大熟地黄(洗,焙)1分,当归1分,川芎1分,辣桂1分,菟丝子(酒浸3日,晒干,捣末)1分,大川椒(出汗)1分,故纸(炒)1分,白蒺藜(炒,杵去刺)1分,葫芦巴(炒)1分,杜仲(姜制,炒去丝)1分,白芷1分,石菖蒲1分,磁石(火烧醋淬7次,研细,水飞)1分半。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劳损耳聋。

用法用量:补骨脂丸(《医学入门》卷七)。《医统》有芍药三钱。

出处:《直指》卷二十一

组成:熟干地黄2两(洗),黄连1两半(去须,瓦上炒),枳壳1两(去瓤,麸炒黄)。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脏毒。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米饮送下。

出处:《魏氏家藏方》卷七

组成:熟地黄4两,山药1两5钱,山茱萸1两5钱,牡丹皮1两5钱,茯苓1两5钱,泽泻1两,香附(童便制)1两。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食少,月经过期者。

用法用量:为丸服。

出处:《叶氏女科》卷一

组成:熟干地黄不拘多少(切,焙)。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血衰不足,经候艰涩,致子宫不荣,妊娠多病,胎不长成。

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煎当归酒嚼下;温酒亦得。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组成:黄芩、生地黄、决明子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风热眼。

用法用量:用苦竹叶煎汤,加沙糖少许,同送下50-70丸,食后、临睡时服。

出处:《医方类聚》卷六十九百引《王氏集验方》

组成:生地黄1斤(杵汁,以和生姜滓,晒干为末),老生姜1斤(杵汁,以和地黄滓,晒干为末),玄胡索4两,当归4两,川芎4两,白芍药4两,人参1两半,桃仁1两半,木香1两,没药1两,香附子半斤。

炮制: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经水不调,气痞血块,肚腹作疼。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心生姜汤送下。

出处:《医方类聚》卷二一七引《新效方》

组成:地骨皮12钱,石斛12钱,杏仁12钱,防风12钱,枳实12钱,地黄1斤,牛膝12钱。

炮制:上药面糊为丸。

功能主治:诸般内障。

用法用量:每服1钱,白汤送下,1日2次。

出处:《眼科锦囊》卷四

组成:熟地黄8两,当归4两,山药4两,枣皮4两,枸杞子4两,巴戟天4两,麦冬4两,菊花4两,五味2两。

炮制:炼蜜为丸服。

功能主治:瞳人散大。

用法用量:口服。

出处:《医学集成》卷二

别名:九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洗)5钱,赤茯苓2钱,当归2钱,山茱萸(蒸,去核)2钱,川楝肉(焙)2钱,牡丹皮2钱,山药2钱,川芎2钱,使君子(煨)2钱。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肾疳。多由乳食不调,脏腑伏热所致。凡滋味入于脾而生虫,虫大则动,侵蚀脏腑,遂使小儿心闷。若上蚀腭龈,则口疮出血,齿色紫黑;下蚀肠胃,则下痢肛烂,湿痒生疮。或以走马命名,盖齿属肾,肾气虚才受邪热。疳气直奔上焦,初作口气,名曰臭口;次第齿黑,名曰崩砂;盛则龈烂,名曰溃槽;热血逆出,名曰宣露;甚者牙齿脱落,名曰腐根,其根即腐,齿不复生矣。外证脑热脱削,手足如冰,寒热时作,滑泄肚痛,口臭干渴,牙龈生疮,爪黑面黧,身疼疮疥。

用法用量:九味地黄丸(《明医指掌》卷十)。《婴童百问》有泽泻,无川芎。

出处:《普济方》卷三八一引《百一》

组成:熟地黄 当归 川芎 肉桂 菟丝子 川椒(炒)补骨脂(炒)白蒺藜 葫芦巴(炒)杜仲(炒)白芷 石菖蒲各4.5克 磁石(烧,醋淬七次,研,水飞)3.75克

炮制: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劳损耳聋。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葱汤或温酒送下。

出处:《仁斋直指》卷二十一

组成:生干地黄(切,焙)黄芪(锉)各45克 防风(去叉)远志(去心)瓜蒌子 茯神(去木)黄芩(去黑心)鹿茸(酥炙,去毛)各30克 人参37.5克 石韦(去毛)当归(切,焙)各15克 赤芍药 甘草(炙)蒲黄 戎盐(研)各22.5克 车前子 滑石各60克

炮制:上十七味,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肾经虚损,膀胱热结,小便淋沥涩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时以温酒或淡盐汤送下。

出处:《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组成:人参2钱,怀熟地黄4钱,鹿茸(酒炙)3钱,怀山药3钱,茯苓3钱,牡丹皮3钱,山茱萸肉3钱。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功能主治:小儿肾元不充,颅解不合。

用法用量:每用1丸,人参汤化下。

出处:《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组成:玄参5分,熟地黄7分,当归7分,黄连1钱,大黄(煨熟)1钱,犀角1钱,木贼1钱,白蒺藜1钱,沙苑蒺藜1钱,蝉蜕1钱,谷精草1钱,羌活1钱,防风1钱,甘草1钱5分,生地黄1钱5分,木通1钱5分。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服。

功能主治:痘后目疾生翳。

用法用量:口服。

出处:《痘学真传》卷七引海藏方

组成:熟地黄(9蒸)10两,菟丝子(淘洗,酒浸,蒸)5两,鹿角霜5两,茯苓3两,柏子仁3两,附子1两。

炮制:上为末,鹿角胶煮酒为丸。

功能主治:白浊。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盐酒任下。

出处:《朱氏集验方》卷二

组成:天冬3两,麦冬3两,玄参3两,甘草1两,薄荷叶1两。

炮制:上为细末,熬生地黄汁为丸,如樱桃大。

功能主治:小儿疮疹,口疮,咽喉肿痛,牙疳臭烂。

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蜜水化下。

出处:《田氏保婴集》

组成:地黄汁1斤,砒霜(研)半斤,蜡少许。

炮制:先将地黄汁于瓷器中暖,候沸,加砒霜,不住手搅,煎令稠,再加蜡相和,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一切疟疾。

用法用量:每发时服1丸,井花水送下。未愈,发前更服1丸。

注意:忌热物。

提示:忌热物。

出处:《普济方》卷一九七

别名:干地黄丸

组成:干地黄1两6株,大黄1两6铢,茯苓18铢,当归半两,柴胡半两,杏仁半两。

炮制:上为末,以蜜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生肌肉。主小儿胃气不调,不嗜食。

用法用量:干地黄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出处:《千金》卷五

组成:生地黄1斤,生姜2两,蜜3两(以上2味同捣取汁,和蜜,银器内煎成膏),柴胡(去苗)半两,前胡(去芦头)半两,山栀子仁半两,百合半两,天冬(去心,焙)半两,百部半两,桔梗(炒)半两,木通(锉)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恶实(炒)半两,紫苏子半两,人参1分,桂(去粗皮)1分,木香1分,芎穷1分,当归(切,焙)1分,射干1分。

炮制:上17味为末,与前膏拌匀,涂酥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热,上热下冷,背髆疼痛,痰涕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临卧生姜汤送下。

出处:《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组成:熟干地黄(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黄芪(钞)1两,桑寄生1两,蔓荆实半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腰痛,筋脉拘急,强直不伸。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日午、临卧各1次,温酒送下。

出处:《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组成:生干地黄(焙)1两,菟丝子(酒浸1宿,晒,别捣)1两,白芷1两,牡荆实(去萼)1两,冬葵子(炒)1两,当归(切,焙)1两,芎穷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败酱1两,蒲黄1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便出血。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粟米饮送下,日3次。

出处:《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组成:生地黄汁1升,生姜汁5合,巨胜子1两,熟干地黄(焙)1两,旋覆花1两,干椹子1两。

炮制:上除2味汁外,共为末。先将前2汁用银器煎熟,看稀稠,将药末和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乌髭发。主

用法用量:每夜饮酒半酣后,含化1丸。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一

组成:熟干地黄2两,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1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眼病。一切内外障,翳膜遮蔽,时作疼痛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临卧新米泔饮送下。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一一

组成:熟干地黄(焙)3分,黄芪(锉,焙)2两,山茱萸2两,桑根白皮2两,黄连(去须)1两,羚羊角(屑)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切,焙)1两,代赭1两,芎穷1两半,天雄(炮裂,去皮脐)1两半。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肾虚耳鸣。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组成:生地黄(切,焙)1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防风(去叉)半两,独活(去芦头)半两,枸杞子半两,山芋半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肾脏虚,食冷热物齿皆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至15丸,空心煎枣汤送下。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二○

组成:生地黄5斤(粗者,取汁),山芋4两,人参4两,枸杞根3两(粗大者),白茯苓(去黑皮)4两。

炮制:上先煎生地黄汁,余药为末,用好酒1斗,别煎至3升,去滓,入地黄汁同再煎,加白蜜1斤,酥少许,煎候可丸,即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齿动摇。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酒送下,日3次,渐加至5次。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组成:熟地黄5钱,蒺藜5钱,川芎3钱,人参3钱,当归1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拳毛倒睫。

用法用量:茶送下。

出处:《良朋汇集》卷五

组成:熟干地黄(焙)1两,柏子仁(别研)1两,青陈皮(去白,炒)1两,诃黎勒皮(炮)1两,杜仲(去粗皮,锉,炒)1两,木香(炮)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菖蒲1两,赤石脂1两,五加皮(锉)1两,菟丝子(酒浸,别捣)1两,秦艽(去苗士)1两,海浮石1两,艾叶(烧灰存性)1两,当归(切,炒)1两,牛角(角思)灰1两。

炮制: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室女禀气怯弱,血海虚损,月水不断。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米饮或温酒送下。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组成:熟地黄2两,当归1两,赤芍1两,石斛1两,藁本1两,夏枯草1两,楮实子1两,青葙子1两,蔓荆子1两,草决明1两,龙胆草1两,白芍1两,黄芩1两,远志(去心)5钱,黄芪5钱。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黑风内障。初发时,头旋脑痛,眼涩生花,往来昏黑。

用法用量:每次30丸,食后服,日3次。

出处:《眼科全书》卷三

组成:生干地黄、杏仁、甘草、贝母、麻黄(去节)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润肺出声。主劳嗽声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10丸,噙化。

出处:《普济方》卷二三一引《经验良方》

组成:甘菊花半两,木贼半两,苍术3钱,地黄3钱,枸杞子3钱,荆芥3钱半。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去风明目。主

用法用量:方中甘菊花用量原缺。

出处:《急救仙方》卷三

组成:地黄(酒蒸熟)1两6钱,槐角(炒)1两,黄柏(炒)1两,杜仲(炒)1两,白芷1两,山药8钱,山茱萸8钱,独活8钱,泽泻6钱,牡丹6钱,茯苓6钱,黄芩1两半,白附子2钱。

炮制: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滋阴。主五痔。

用法用量:方中黄芩,《直指·附遗》作黄耆。

出处:《丹溪心法》卷二

组成:生干地黄2两,地骨皮1两1分,麦冬(去心,焙)1两1分,柴胡(去苗)1两1分,枳壳(去瓤,麸炒)1两1分,赤芍药1两1分,黄连(去须)1两1分,羚羊角(屑)1两1分,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1分,百合1两1分,桔梗(炒)1两1分,郁李仁(汤浸,去皮,炒)1两,玄参1两,槟榔(锉)1两,茯神(去木)1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血风劳气,头项筋急疼痛,咽喉干,脐腹痛,四肢无力,血脏经脉不调。

用法用量:每服20丸至30丸,煎茯苓汤送下。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五○

组成:生地黄(焙)半两,黄芪半两,防风1两,远志(制)1两,茯神(去木)1两,鹿茸(酥炙去毛)1两,黄芩1两,瓜蒌1两,人参半两,石苇(去毛)半两,当归半两,赤芍药4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肾气虚惫,膀胱淋涩。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地黄散”。

出处:《医统》卷七十一

组成:生地黄1两半,杏仁7枚(汤浸,去皮尖,令黑),巴豆2枚(去皮心,炒令紫色),印成盐1两颗,头发1鸡子大(烧灰)。

炮制:上熟捣,炼蜡为丸,如枣核大。

功能主治:耳聋。

用法用量:本方改为散剂,名“地黄散”(见《普济方》)。

出处: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别名:干地黄龙

组成:生干地黄1两,泽泻1两,山茱萸1两,萆薢1两(锉),薯蓣1两,牛膝1两(去苗),白术3分,天雄3分(炮裂,去皮脐),蛴螬3分(炙令微黄),干漆3分(捣碎,炒令烟出),狗脊3分(去毛),车前子3分,茵芋3分。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血风痹,走无定处,及诸风痹。

用法用量:干地黄龙(《圣济总录》卷十九)。

出处:《圣惠》卷十九

组成:熟干地黄(焙)3分,桂(去粗皮)3分,防风(去芦)5钱,乌头(炮裂,去皮脐)5钱,芎穷5钱,桃仁(汤浸,去皮尖,炒,别研)5钱,牛膝(酒浸,切,焙)5钱,石斛(去根)5钱,干姜(炮裂)5钱。

炮制:上除桃仁外,共为末,与桃仁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虚劳羸瘦,不思饮食,脏腑虚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日午、夜卧温酒送下。

出处:《普济方》卷二三二

组成:干地黄5两,茯苓5两,玄参5两,泽泻4两,薯蓣4两,山茱萸4两,桂心4两,芍药4两,附子3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男子妇人劳损虚羸,伤寒冷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30丸,酒送下。以知为度。

出处:《普济方》卷二二八

组成:熟干地黄8钱(洗,焙干),泽泻(洗)2钱,牡丹皮(去心)3钱,牛膝3钱,山茱萸3钱,白茯苓(去心)3钱,鹿茸(酥炙)4钱,干山药4钱。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禀赋不足,肾虚不生骨髓,头囟不合,并体瘦骨露,有如鹤膝者。

用法用量:3岁以下每服2-3丸,空心温水化下。

出处:《医方大成》卷十引钱氏方

组成:干地黄、栀子、甘草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鼻出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鼻有风热者,以葱涕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鼻疼者,加豉1合。

出处:方出《千金》卷六,名见《普济方》卷一八九

别名:菊花丸

组成:熟干地黄(酒洗,9蒸9晒,焙干称)1两半,黄连1两(去须),决明子1两,没药(别研)半两,甘菊花半两,防风(去叉股)半两,羌活(去芦)半两,桂心(不见火)半两,光明朱砂(水飞)半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益血镇肝明目。主风热上凑,目昏疼痛。肝虚血不足,肢节拘急,筋脉挛痛。及用力劳心.肝虚风热攻眼。赤肿羞明,渐生翳膜,兼肝肾风毒热气上冲目痛。

用法用量:菊花丸(《普济方》卷七十一)。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熟地黄丸”、《丹溪心法附余》引作“黄连丸”。

出处:《本事》卷五

组成:生干地黄5两,川椒红2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牛膝2两(去苗),杏仁3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童便浸3宿,麸炒微黄),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鹿角胶2两(捣碎,炒令黄燥),菟丝子2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骨髓,益颜色,充肌肤,耐寒暑;久服强志力,延年却老。主

用法用量:每服4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

出处:《圣惠》卷九十八

组成:熟地黄4两,牛膝4两,干山药2两半,覆盆子2两半,枸杞子2两半。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眼昏涩。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早晨空心酒送下。

出处:《鸡峰》卷二十一

组成:熟地黄(酒洒,9蒸9晒,焙干称)2两半,肉苁蓉(酒浸,水洗,焙干)3两,白茯苓(去皮)3两,泽泻3两,桂枝(不见火)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五味子3两(拣),黄芪(独茎者,蜜水涂炙)1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肾虚或时脚肿,兼治脾虚。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八味地黄丸”。

出处:《本事》卷二

组成:熟干地黄1两1分,山茱萸(连核用)1两,白芜荑1两,白芍药(锉,微炒)1两,代赭石(醋淬,煅5-6次)1两,干姜(炮)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白僵蚕(去丝嘴,炒)3分。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月经不调,每行数日不止,兼有白带,渐渐瘦悴,饮食少味,累年无子。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空心酒送下,日3次。

出处:《本事》卷十引庞老方

组成:生地黄1两,人参半两,白芍药半两,当归半两,甘草1分。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退热安神,养营卫。主心热太过,三焦不顺,夜卧不寐。

用法用量:临卧浓煎淡竹叶汤嚼下1丸。常服养营卫,用人参汤下。

注意:有虚热者,宜服此药。

提示:有虚热者,宜服此药。

出处:《鸡峰》卷十三

组成:菖蒲4两,蜜半两,生地黄汁1中盏。

炮制:上研为膏,蒲黄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心经热。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新水化下。

出处:《鸡峰》卷十一

组成:生干地黄(焙)1两,当归(切,焙)1两,阿胶(炙令燥)1两,黄芪(锉)1两,艾叶(炙)3分,生姜1分(切,炒)。

炮制: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产后血露不断。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温酒或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组成:熟干地黄(新润者,焙)1两,泽兰(嫩者)半两,肉苁蓉(酒浸,切,焙)半两,山芋半两,石斛(沉水者)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令透)半两,蛇床子(炒)半两,柏叶半两,艾(嫩者)半两,续断半两,卷柏(汤浸,洗)半两,五味子半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血气衰弱,子脏风冷,妊娠数堕。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晚间生姜、艾汤送下。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组成:生干地黄(焙)1两,黄芪(锉)1两,人参1两,荆芥(去梗)1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1两,栀子仁1两,干薄荷叶1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妊娠诸疮。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30丸,温汤送下,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组成:地黄2两,王瓜1两(新瓦内用炭火烧灰存性,研),黄连半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脏毒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送下。

出处:《普济方》卷三十八引《指南方》

组成:生地黄(净洗,细切)1斗(以好酒1斗浸之,经1宿即出。干即入酒中浸,以酒尽力度,候干),干漆2两(捣碎,炒令烟出),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蛇床子2两,菟丝子2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桂心2两,远志3两(去心),人参3两(去芦头),牛膝2两(去苗),石斛1两(去根,锉),补骨脂2两(微炒)。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还精补髓,驻颜色,却老,安脏腑,暖下元,壮腰。主虚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盐汤送下。

出处:《圣惠》卷九十八

组成:生干地黄3两,白蒺藜(去刺)3两,黄芪2两,菟丝子(酒浸1宿,别杵)2两,枳壳(去白,麸炒令黄)1两半,槟榔1两半,乌蛇(酒浸,去皮骨,用肉,炙黄)2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痔疾生疮肿痛,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温粥饮送下。

出处:《医方类聚》卷一八三引《神巧万全方》

组成:生干地黄1两,桂心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赤芍药半两,赤茯苓半两,王不留行半两,甘草1分(生用)。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消疮疖。主小儿虚热,疮疖。

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熟水送下。

出处:《圣惠》卷九十

组成:牛膝2斤(捣碎,用生地黄汁5升浸1宿,晒干,又浸,再晒干,炒,以地黄汁尽为度),附子5两(炮裂,去皮),干姜3两(炮制,锉)。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腰脚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出处:《普济方》卷一五六引《十便良方》

别名:地黄煎丸、生地黄丸

组成:生地黄汁2升,生天花粉汁2升,牛羊脂3升,白蜜4升,黄连1斤(为末)。

炮制:上合煎令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除热,止渴,补养。主消渴面黄,手足黄,咽中干燥,短气,脉如连珠。

用法用量:地黄煎丸(《圣济总录》卷五十八)、生地黄丸(《鸡峰》卷十九)。

出处:《千金》卷二十一

组成:生地黄(研取汁,留滓)2斤,生姜(研取汁,留滓)2斤,蒲黄4两,当归4两。

炮制:上于银器内,用慢火取地黄汁炒生姜滓,以生姜汁炒地黄滓,各令干,四味同干,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产后腹痛,眼见黑花,或发狂如见鬼状,或胎衣不下,失音不语,心胸胀满,水谷不化,口干烦渴,寒热往来,口内生疮,咽喉肿痛,心中忪悸,夜不得睡,产后中风,角弓反张,面赤,牙关紧急,或崩中如豚肝,脐腹(疒丂)痛,烦躁悸惚,四肢肿满,及受胎不稳,唇口指甲青黑。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前用当归酒化下。

出处:《医方类聚》卷二三五引《周(辶壬页)传授济急方论》

别名:赤芍地黄丸、抑阴丸、断欲丸

组成:生干地黄2两,柴胡(去苗,净洗)半两,秦艽(净洗,去芦)半两,黄芩半两,赤芍药1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尼师寡妇,独阴无阳,欲男子而不可得.以致恶风体倦,乍寒乍热,面赤心烦,或时自汗,厥阴脉弦长而上出鱼际。

用法用量:赤芍地黄丸(《医学入门》卷八)、抑阴丸(《古今医鉴》卷十一)、断欲丸(《寿世保元》卷七)。本方方名,《妇人良方》引作“生地黄丸”,《准绳·类方》引作“抑阴地黄丸”。

出处:《本事》卷十

别名:金髓煎丸、明睛地黄丸、明眼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经验地黄丸

组成:地黄2斤,杏仁半斤(去皮尖),金钗4两,石斛4两,牛膝4两,防风4两,枳壳4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肾气。补肝益肾,驱风明目。主肝虚血不足,肢节拘急,筋脉李痛及肾虚眼目昏暗。及肾脏虚惫,肝受虚热,及远年日近暴热赤眼,风毒气眼。兼治干湿脚气,消中消渴,及诸风气等由肾气虚败者。

用法用量:金髓煎丸(《圣济总录》卷一○二)、明睛地黄丸(《局方》卷七续添诸局经验秘方)、明眼地黄丸(《得效》卷十六)、明目地黄丸(《原机启微·附录》)、经验地黄丸(《医方类聚》卷六十七引《经验秘方》)。

注意:忌一切动风毒等物。

提示:忌一切动风毒等物。

出处:《传家秘宝》卷中

组成:山药3钱,山茱萸(酒浸,去核取肉)3钱,熟地黄3钱,独活2钱,川续断(酒洗)2钱,白茯苓2钱,牡丹皮2钱,泽泻2钱。

炮制: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补肾。主小儿痫瘫在左者。此为肝血虚,筋无所养,故筋急拘挛强直。

用法用量:空心温酒送下。手不利,加肉桂;足不利,加牛膝;手足俱不利,并加之,各2钱。

出处:《育婴秘诀》卷上

组成:熟地黄2两(酒蒸2次,焙),生地黄2两,川当归1两半(去芦),川牛膝1两,金钗石斛1两(切,酒浸,焙),菟丝子1两(酒浸,炒,别研),车前子1两,防风1两,枳壳(略洗,去瓤,麸炒)1两,杏仁(麸炒,先用汤泡过,去皮尖,别研)1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平补,壮气血,悦精神。主内外障及眼见飞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盐汤送下,1日1次。先服此方半月,次服羌活丸5日.然后用立应散搐鼻。

出处:《普济方》卷七十八引《卫生家宝》

组成:熟干地黄(焙)半两,山茱萸半两,萆薢半两,当归(洗,焙)半两,续断半两,芎穷半两,黄芪(锉细)半两,五味子半两,狗脊(去毛)半两,细辛(去苗叶)1分,白茯苓(去黑皮)半两,牛膝(去苗,酒浸,焙)半两,木瓜半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肾气亏损,不能生肝,肝乏生气,遂多虚冷,肝肾脉俱弱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盐汤送下。

出处:《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组成:熟干地黄(酒洒,9蒸9晒,焙干)1两,牛膝(洗,锉,焙,酒浸1宿,再焙)3分,石斛(洗,去根)3分,肉苁蓉(水洗,酒浸,切片,焙)半两,茵芋(去梗,锉,炒)半两,防风(去叉股)半两,川芍(洗)半两,五味子(拣)半两,桂心(不见火)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薏苡仁(炒)半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益气血,补肝肾,祛风湿,壮脚膝。主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空心、食前酒吞下。

出处:《本事》卷四

组成:生地黄30斤(捣绞取汁),杏仁3斤(汤浸,去皮尖双仁,点地黄汁研令如稀膏),胡桃瓤1斤(研如膏),大麻油1斤,丁香3两,木香3两,人参(去芦头)3两,牛膝(去苗)3两,白茯苓3两,栈香1两,沉香1两,安息香2两(锉如棋子,水煮烂用之),没石子5两,诃黎勒皮5两,柳枝皮3两(炙令干),盐花3两,乌麻油1斤(点地黄汁研,以净布捩汁),白松脂8两(炼成者),龙脑1分,白蜜1升,酥1升。

炮制:上除地黄汁及脂膏蜜外,共为末,然后都合一处,以诸药汁调和如稀膏,于3两口瓷瓶中盛,仍强半不得令满,坐瓶于炉中砖上.四面以火逼之,候瓶中药沸,以柳木蓖搅之,时以匙抄,看堪丸乃止,候冷取出,以蜡纸密封头,勿泄药气。

功能主治:补血,治气,益颜色,延年。荣养鬐发,坚齿牙。主须发早白,牙齿摇动。

用法用量:食后含1丸,如小弹子大,有津液即咽之,日可3丸,夜卧时含1丸。只10日觉灵,100日变白为黑。初服药,处净室1月。

注意:慎葱、萝卜、藕、蒜,常宜吃生姜。

提示:慎葱、萝卜、藕、蒜,常宜吃生姜。

出处:方出《圣惠》卷四十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

组成:熟干地黄5两,苁蓉(酒浸)3两,天冬3两,石斛3两,当归3两,防风3两,白茯苓3两,川芎3两,远志2两,黄芪2两,甘草(炙)2两,芍药2两,人参1两,细辛1两,巴戟天1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常服令人终身不发背。主

用法用量:每服30丸,荆芥汤送下。

出处:《传信适用方》卷三

别名:补肾地黄丸(《幼幼新书》卷六)、六味地黄丸(《正体类要》卷下)、六味丸(《证抬准绳》类方》卷一)。

组成:熟地黄24克 山茱萸肉 干山药各12克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各9克

炮制: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滋肾阴,补肝血。主肝肾阻虚,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喉燥痛,腰膝酸软,自汗盗汗,骨蒸劳热,遗精早泄,消渴引饮,小便频数,尿血便血,虚火牙痛,齿龈出血,须发早白;妇女月经先期,经来量少;小儿囟开不合,羸瘦骨蒸,行迟、语迟、齿迟,舌红少苔,脉细数。现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甲状腺机能亢进、肺结核、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炎以及各种肿瘤晚期属肝肾阴虚者。此外用于养生保健,抗衰老,治疗早衰所表现的各类证候。

用法用量:成人每服6~9克,空腹淡盐汤迭下。小儿每服1.5~3克,空腹温开水送下,每日三次。

备注:本方主治证均属肝肾阴虚,治当滋补肝肾之阴。熟地黄补肾阴,益精髓为君;山萸肉补肝肾,敛虚火,干山药既可补肾,又可健脾,共为臣药;阴虚则火旺,故配丹皮凉血清热,以泻肝肾虚火;肾虚则水湿不能渗利,故用茯苓、泽泻以利水湿。全方"三补"与"三泻"并用,但以"补"为主,以"泻"为辅,故三味"补药"用量偏重,三味"泻药"用量较轻。本方构思巧妙,配伍精当,故清代费伯雄称其为"补方之正鹄"。

提示:本方主治证均属肝肾阴虚,治当滋补肝肾之阴。熟地黄补肾阴,益精髓为君;山萸肉补肝肾,敛虚火,干山药既可补肾,又可健脾,共为臣药;阴虚则火旺,故配丹皮凉血清热,以泻肝肾虚火;肾虚则水湿不能渗利,故用茯苓、泽泻以利水湿。全方三补与三泻并用,但以补为主,以泻为辅,故三味补药用量偏重,三味泻药用量较轻。本方构思巧妙,配伍精当,故清代费伯雄称其为补方之正鹄。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