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大黄半两,水蛭(炒制)半两,虻虫3钱。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肠痈,关内芤脉,或吐血。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温水送下。以下利为度;未利,加数服之。
出处:《云岐子注脉诀》
组成:大黄(三钱) 水蛭(七枚.炒.去子杵碎.剉.再放入石灰.再炒.去灰) 虻虫(七枚.去翅足.炒) 桃仁(去皮尖.八个)
炮制:上为末,水和作一丸。
功能主治:治伤寒有热,小腹满痛,小便不利今反利为有血也,当下去其血。
用法用量:水一大钟,煎至七分,不拘时顿服,以利下血,不可再服。
出处: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组成:虻虫(去足翘熬)二十个,水蛭(猪脂熬黑,如无,以陵鲤甲米漆涂炙代之)二十个,大黄(酒浸)三两(9g),桃仁(去皮尖)二十五个。
炮制:捣细如蜜,分为四丸,或以面糊为丸。
功能主治:下蓄血,除腹满。主伤寒蓄血,发狂善忘,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身体发黄,脉沉而结,及妇人经水不利,脉证俱实。现常用本方治疗妇女瘀滞盆腔炎、闭经、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死胎引产、产后静脉炎、前列腺炎、乳糜尿、睾丸炎、阴茎血肿、嵌顿疝、泌尿系结石、肠梗阻、痔疮、脑血栓、血小板增多症等。
用法用量:清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尽,晬时当下血,不下更服。
运用:如见瘀滞严重,疼痛剧烈,加乳香、没药、延胡索;阳虚,加桂枝、干姜、附子;阴虚内热,加天冬、沙参、玄参;治阴茎血肿,加牛膝;气滞,加香附、川芎。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血蓄下焦,瘀热互结。血蓄发狂,表明热瘀互结已深,病情加重,攻逐不可稍缓,治当选活血峻品以破血逐瘀。故方用功擅破血逐瘀,药力峻勐之虻虫、水蛭为主药。虻虫微苦微寒,亦入肝经而专破瘀血,其逐瘀之力较水蛭为甚;水蛭咸苦性平,有毒,入肝经“主逐恶血瘀症”,具有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专人血分而不伤气分的特点。辅以活血祛瘀的桃仁,下瘀泻热的大黄,攻逐瘀血的作用就更为显着。瘀热互结较深,必用擅长荡涤肠胃的大黄,既可使内蓄瘀血从下窍而泄,又可通过“釜底抽薪”,使热邪从下窍出去。体现了“其下者,引而竭之”用药原则。
方歌:抵当丸用桃仁黄,水蛭虻虫共合方;蓄血胞宫少腹痛,破坚非此莫相当。
提示:本方为破血逐瘀重剂,非瘀阻实证者慎用;年老体虚者慎用;孕妇禁用。
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脂,改善甲皱微循环,增强血液流通性,调整生殖内分泌等功效。
出处:《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