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大黄(五钱) 甘草(三钱) 芒硝(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出处: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组成:枳壳、酒大黄、槟榔末、甘草。
功能主治:痘后滞下。因平日食煎炒,素有积热,痘后气血虚,不能胜积,故利脓血,肠鸣作痛,里急后重;或疗肠垢,因痘出之后,饮水太过,水停作泄,热毒乘虚入里,便下脓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次用黄芩汤
出处:《片玉痘疹》卷十二
组成:大黄3钱(酒制),元明粉1钱5分,甘草1钱,枳壳1钱5分。
功能主治:牙衄,阳明壅塞盛之甚,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水煎,去滓,入玄明粉、童便顿服。
出处:《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组成:大黄、芒消、甘草各等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热留胃中发斑,及服热药过多而发斑。小儿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致发热蒸蒸,小便赤涩,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脉实有力者。
用法用量:上用水1盏半,先煎大黄、甘草、姜,煎至6分,后入消,水煎去滓,温服。
出处:《普济方》卷四○四
组成:大黄、枳壳、厚朴、甘草。
功能主治:伤寒阴厥。用温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
出处:《伤寒大白》卷四
组成:大黄、芒消、枳实、厚朴、黄芩。
功能主治:阳明经胃实,潮热谵语,燥渴,大便不通,手足濈濈自汗,或面赤谵语,脉洪数,或揭去衣被,恶热,饮水不止者。
用法用量:加甘草,水煎服。以利为度。
出处:《伤寒全生集》卷二
组成:大黄(去皮,酒浸)四两(12g)、甘草(炙)二两(6g)、芒硝半升(15g)。
功能主治:缓下热结。主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现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肠梗阻、胆系感染、不明原因高热、牙周炎、便秘、鼻衄、糖尿病、妊娠黄疸、流行性结膜炎、稻田皮炎、湿疹、传染性软疣等。
用法用量: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注意:虚寒性便闭忌用。
备注: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消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运用:如里热炽盛,加石膏、知母;胸膈烦热,加黄芩、山栀、连翘;腹胀较重,加莱菔子、厚朴、枳实;瘀血,加桃仁、赤芍;牙龈肿痛,加黄莲、玄参、石膏;黄疸,加茵陈、山栀;血热妄行,加白茅根、侧柏叶、大蓟;热结阴亏,加生地、玄参、麦冬。
方解:本方中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泻热通便,为君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海热通便,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硝、黄之峻,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药。诸药配伍,可以软坚通便,泻热和胃。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方歌:调胃承气用甘草,安中缓急调胃好;芒硝软坚大黄下,阳明里实无晚早。
提示:凡产妇、孕妇,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血虚津亏者,不宜使用本方。虚寒性便闭忌用。
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抗菌消炎等作用。
出处:《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