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秦艽(一钱半) 石膏(一钱半) 甘草(一钱) 川芎(一钱) 当归(一钱) 羌活(一钱) 独活(一钱) 防风(一钱) 黄芩(一钱) 白芍药(一钱) 白芷(一钱) 白术(一钱) 生地黄(一钱) 熟地黄(一钱) 白茯苓(一钱) 细辛(半钱)
功能主治: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为血弱不能养于筋,故手足不能运化,舌强不能言,宜养血而筋自荣。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如心下痞,加枳实一钱。
出处: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组成:秦艽1钱5分,黄芪2钱,肉桂3分,当归1钱5分,白术1钱,人参1钱,熟地黄2钱,川芎8分,桑寄生1钱5分,川断1钱5分,白芍1钱,浮小麦(炒)3合(煎汤代水)。
功能主治:大补气血,祛风解表。主产后角弓反张,两手足强硬而反向背,口噤,汗出如水,口吐沫。
出处:《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组成:防风1钱,知母1钱,生地黄1钱,柴胡5分,前胡5分,秦艽5分,甘草5分,人参5分。
功能主治:妇人血病,寒热往来。
出处:《嵩崖尊生》卷十四
别名:秦艽汤
组成:秦艽3两,甘草2两,川芎2两,当归2两,白芍药2两,细辛半两,川羌活1两,防风1两,黄芩1两,石膏2两,吴白芷1两,白术1两,生地黄1两,熟地黄1两,白茯苓1两,川独活2两。
炮制:上锉。
功能主治:养血荣筋。主血弱不能养筋,风邪初中经络,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阴虚不能养筋,筋燥而手足不能运动,指爪干燥,属风热甚者。歪斜偏废。
用法用量:秦艽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出处:《保命集》卷中
组成:秦艽三两(90克),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各二两(各60克),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各一两(各30克),细辛半两(15克)
功能主治:祛风养血,清热通络。主治风邪初中经络,口眼喁斜,舌强不能语言,手足不能活动,烦热,口苦、苔黄者。
用法用量:上十六味,锉。每服30克,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如遇天阴,加生姜7~8片;心下痞,加枳实3克。
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痛风、风湿关节炎、脑血管意外轻症、面神经麻痹、肩周炎等病症。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风邪初中经络,或风寒入络,风湿痹痛。方用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温散风邪;合以当归、白芍、生地黄、熟地黄养血柔筋,且减风湿之燥;少佐黄芩、石膏寒凉清热以除风邪之热。临床应用以风邪初中,口眼喁斜、肢体不利,具有烦热口苦、苔黄等热象为辨证要点。
方歌:(1)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芩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2)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术草,手足舌强皆能匡。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