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甘草汤

组成:大黄(锉,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炮制:上锉,如麻豆大,分为2服。

功能主治:水黄。面目俱青,狂言妄语,语声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组成:大黄1倍,甘草(生)减半。

功能主治:痘为痰闷,不得发出。

用法用量:水煎频服。不应,更服。

出处:《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大黄4两,甘草1两。

功能主治:食已即吐者。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分温再服。

出处:《金匮》卷中

组成:甘草黑豆汤加大黄。

功能主治:上中下三焦消渴。

出处:《医方集解》

组成:大黄四两(12g),甘草一两(3g)。

功能主治:通便止呕。主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或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现常用于各类疾病并发的呕吐或便秘、重症急性胰腺炎、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急性五官科疾病如急性喉炎、扁桃体炎、鼻衄、牙龈炎、急性中耳炎等属于胃中积热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运用:兼有食滞者,加山植、神曲、麦芽以消食化滞;胃热甚者,加黄连以清泻胃火;胃寒者加高良姜、吴茱萸以温胃散寒;腹胀明显者,加枳实、厚朴以行气消痞除满;呃逆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止呃。

方解:本方原治胃有实热、大便秘结的食后即吐。实热壅滞胃肠,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常,故见大便秘结不通;胃气不得通降,且火性急迫上冲,则见食入即吐,吐势急迫;舌苔黄,脉滑实为胃肠积热之体征。本方证属胃肠实热积滞内停,治宜泻火通便之法。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肠胃实热积滞,使得积滞得除,腑气得通,则呕吐自止,为君药。甘草甘温,和中益气,润燥缓急,以制大黄之峻烈,使祛邪不伤正,为佐使药。二者伍用,能清、能下、能通,解毒而不伤正,使实热火毒从大便而去,不仅便秘可用,食入即吐可用,多种疾病辨证为实热、火盛、毒聚、瘀滞、便结而正气未虚者,均可加减用之。另有《圣济总录》大黄甘草汤,以大黄、甘草等量配伍,治水黄,面目俱青,狂言妄语,语声不出者。

方歌:(1)食方未久吐相随,两热冲来自不支,四两大黄二两草,上从下取法神奇。(2)降逆大黄甘草汤,主治胃热气逆方,口干口苦与口渴,食已即吐用之良。

提示:虚寒性呕吐、冷积便秘以及肠燥津枯便秘者不宜用。

研究:临床报道用本方治疗梅尼埃病、妊娠呕吐、膈肌痉挛、急性牙周炎、食管癌等病症;加清热解毒药外洗浸泡治疗水疱型足癣,其中大黄用量15克,甘草用量60克。对于小儿腹泻,有研究表明:减少大黄用量则可变泻下剂为止泻之用,将大黄、甘草原剂量比由4:1改为1:1,并在原方基础上加用葛根等。使方剂起到清热、补益脾胃之气、生津止泻之功,而无泻下之弊。

出处:《金匮要略》卷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