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

别名:大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能主治: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出处:《金匮》卷上

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9g),细辛二两(6g)。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现常用于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者。

用法用量: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注意: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运用:挛急痛者,加白芍、甘草;脉无力者,加党参。

方解:本方证为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阳气不运所致。寒邪内侵,阳气不通,肠道传化失职,故腹痛、大便秘结;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内停,阳气不达四末,则见手足不温;阳气郁闭,故见发热,但非大热;阴寒内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象。治宜温通并用,以温散寒凝而开闭结,通下大便而除积滞。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为君药。大黄苦寒,荡涤肠胃积滞,为臣药,二者寒温并用,温阳之中具有导滞之功。细辛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为佐药。三药合用,温里以祛寒,通下以泻实,共奏温下之功。

方歌:(1)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2)大黄附子细辛,温里散寒之君,止痛通便导滞,寒积里实消遁。

提示:方中大黄的用量一般不宜超过附子。胁痛喜按者,忌之。舌红脉数者,忌之。

出处:《金匮要略》卷上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