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饮

组成:紫苏叶 草果仁 川芎 白芷 高良姜(炒)青陈皮(去白,炒)甘草(炒)各等分

炮制: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主脾寒疟疾。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热服,二滓并煎服,当发日连进三服。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组成:紫苏叶、草果仁、川芎、白芷、高良姜(炒)、青陈皮(去白.炒)、甘草(炒),各等分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寒疟疾。

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二滓并煎,当发日连进三服,无不效验。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草果仁、青皮、白芷、甘草、紫苏、白豆蔻、山楂、莱菔子。

功能主治:消痰积。主人胃外邪,但发寒热,不成疟症。若肠胃先有食、痰诞,后又外感风寒,则发似疟。

用法用量:若发时恶寒身痛,此后感之表邪,急加羌活、柴胡、升麻,口渴唇焦,先感之积热重,加栀、连。

出处:《伤寒大白》卷二

组成:草果、常山、槟榔、甘草少许、黑豆各等分。

功能主治:脾寒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盏,煎1盏,去滓,露1宿,空心未发前温服。

出处:《普济方》卷一九八

组成:草果、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甘草、乌梅(去核)。

功能主治:内伤饮食作疟,胸腹饱闷。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寒多者,加干姜、附子;热多者,只加柴胡;瘴疟,加槟榔。

出处:《赤水玄珠》卷八

组成:草果1两,厚朴2两,甘草半两,枣子半两,生姜4两(不去皮,同杵,淹1宿,焙)。

功能主治:小儿寒热,盗汗,不思饮食,面黄腹急。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3岁1钱,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

出处:《普济方》卷三八六

别名:草果散

组成:厚朴(姜汁制)、青皮、草果、藿香、甘草(炙)、丁皮、神曲、良姜、半夏曲各等分。

功能主治:疟疾,寒多热少,手足厥冷,遍身浮肿,肚腹疼痛。

用法用量:草果散(《幼科类萃》卷七)。

出处:《医学纲目》卷三十九引汤氏方

组成:草果、青皮、陈皮、厚朴、半夏、白茯苓、苏叶、柴胡、槟榔、乌梅、常山、黄芩、枳实、甘草。

功能主治:产后脾胃虚,发肿者。

用法用量:如妊娠疟疾,去青皮、厚朴、半夏、茯苓、乌梅、槟榔、枳实、常山,加川芎、白芷、良姜。

出处:《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组成:常山1两,柴胡1两,甘草半两,槟榔半两,白姜7钱,乌梅(随意加减)。

功能主治:实疟。

用法用量:本方名草果饮,但方中无草果,疑脱。

出处:《朱氏集验方》卷二

组成:草果、陈皮、知母、三棱、良姜、马梅、莪术、苏叶、人参、川芎、白芷、甘草。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痰疟,寒热往来,脾胃虚疟。

用法用量:加生姜1钱,水煎服。如脾胃虚弱,用平胃散加草果、乌梅煎服。

出处:《普济方》卷三九○

别名:草果汤

组成:草果子、甘草、地榆(炒)、枳壳(去瓤,麸炒)各等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肠胃冷热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热泄泻,脏毒便血。

用法用量:草果汤(《普济方》卷二一一)。

出处:《传信适用方》卷二

组成:草果、常山、知母、乌梅、槟榔、穿山甲。

功能主治:疟疾,脾胃有郁痰伏涎者。

注意:元气强壮者可用,虚者莫用。

提示:元气强壮者可用,虚者莫用。

出处:《医贯》卷六

组成:厚朴(姜制)2两,肉豆蔻1个(面裹煨)。

功能主治:妊娠脏气本虚,肝胃少弱,脏腑虚滑,腹脐疼痛,日夜无度。

用法用量:本方名草果饮,但方中无草果,疑脱。

出处:《医学纲目》卷二十三

组成:厚朴(姜制)半两,青果(煨,去皮)半两,藿香(洗)半两,甘草(炙)半两,丁皮半两,神曲半两,半夏半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痢后浮肿,及疟疾脾虚弱。

用法用量:本方名草果饮,但方中无草果,疑脱。

出处:《普济方》卷三九六

别名:草果饮子

组成:紫苏叶、草果仁、川芎、白芷、高良姜(炒)、青陈皮(去白,炒)、甘草(炒)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进食理脾。主脾寒疟疾,瘴疟头疼身痛,脉浮弦寒热;寒热疟疾初愈;产后疟疾,寒热往来,或热胜于寒。

用法用量:草果饮子(《丹溪心法》卷二)。《丹溪心法》有陈皮。

出处:《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