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芎?1两,藁本1两,五味子1两,细辛1两,羌活1两半,知母1两半,茺蔚子2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睑中生赘外障,赤涩泪出。
用法用量:原书治上证,先宜钩、割,散去瘀血,后乃熨烙,并服用本方。
出处:《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龙木论》
组成:兔肝2具,柏子仁1两6铢,干地黄1两6铢,茯苓1两6铢,细辛1两6铢,蕤仁1两6铢,枸杞子1两6铢,防风1两,芎?1两,薯蓣1两,车前子2合,五味子18铢,甘草半两,菟丝子1合。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痹所损,眼暗(目巟)(目巟)不明,寒则泪出。
用法用量:兔肝丸(《圣济总录》卷一○八)。
出处:《千金》卷六
组成:苍术(米泔水制)、熟地黄(焙干)、蝉退、车前子、川芎、当归身、连翘、夜明砂、羌活、龙胆草(酒洗)、菊花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米泔水煮猪肝,捣烂,入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玛瑙内障。
用法用量:每服50丸,薄荷汤送下。
出处:《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泽泻1两半,菖蒲1两半,人参2两,茯苓2两,干山药2两,远志2两,防风2两,知母2两,干地黄2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退翳。主飞尘眯目,外障。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茶送下。
出处:《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
组成:菟丝子(酒煮,捣烂)3两,柏子仁(炒)3两,枸杞子3两,山药3两,白茯苓2两,防风1两,栀子(炒)1两,五味子1两,车前子1两(炒),细辛5钱,甘草5钱,蕤仁3钱,川芎1两。
炮制:上为细末,用熟地3两,兔肝1具,捣膏入药,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虚目暗,渐渐昏(??),时见黑花,视一如二。
用法用量:每服2钱,灯草煎汤送下。
注意:忌萝卜、蒜、椒、姜、鱼腥、犬羊,煎炒、油面、生冷之物。
提示:忌萝卜、蒜、椒、姜、鱼腥、犬羊,煎炒、油面、生冷之物。
出处:《异授眼科》
组成:四物汤加防风、羌活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风虚眩运,风秘便难;干胁痛。
用法用量:本方改为汤剂,名“治风六合汤”(见《医方集解》);改为散剂,名“补肝散”(见《杂病源流犀烛》)。
出处:《癍论萃英》
组成:海螵蛸4钱,杞子4两,人归身1两,杜仲4两,香附2两(醋炒)。
炮制:水泛为丸。
功能主治:补肝。主
用法用量:口服。
出处:《慎斋遗书》卷五
组成:杏仁1两,茺蔚子1两,青葙子1两,枸杞子1两,五味子1两,茯苓1两(去皮),干地黄3两,菟丝子2两,决明子1两,山芋1两半,车前子1两半,地骨皮(焙)1两半,柏子仁1两半,大黄1两半,细辛(去苗叶)1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人参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眼昏暗,将变成内障。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30丸,食后米饮送下,临卧再服。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组成:人参3钱,白茯1钱,熟地黄1钱,山药1钱,远志1钱,知母1钱,泽泻1钱,防风1钱,楮实子(酒洗)1两,菟丝子(酒煮)1两,蒺藜(炒,去刺)1两,当归(酒洗)1两,石菖蒲8钱,夏枯草8钱,石斛草8钱,覆盆子(酒洗)7钱,蔓荆子7钱,龙胆草7钱,细辛7钱,川芎7钱。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飞尘入眼伤,物粘处有血积成块,或肉生疙瘩者。
用法用量:原书治上证:宜用小锋针抽拨或针出毒血。
出处:《眼科全书》卷五
别名:地肤子丸
组成:地肤子2合,蓝子2合,蒺藜子2合,细辛5合,桂心5分,车前子2合,菟丝子2合,瓜子2合,萤火虫5合,黄连1两半,茺蔚子2合,青葙子2合,大黄2两,决明子5合。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明目。主眼暗。
用法用量:地肤子丸(《圣惠》卷三十三)。
注意:慎热面食、生冷、酢、滑、油、蒜、猪、鸡、鱼、荞面、黄米。
提示:慎热面食、生冷、酢、滑、油、蒜、猪、鸡、鱼、荞面、黄米。
出处:《千金翼》卷十一
别名:兔肝丸
组成:兔肝2具,柏子仁1两6铢,干地黄1两6铢,茯苓1两6铢,细辛1两6铢,蕤仁1两6铢,枸杞子1两6铢,防风1两,芎?1两,薯蓣1两,车前子2合,五味子18铢,甘草半两,菟丝子1合。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痹所损,眼暗(目巟)(目巟)不明,寒则泪出。
用法用量:兔肝丸(《圣济总录》卷一○八)。
出处:《千金》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