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生绿豆不拘多少。
炮制: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耳前后红肿。
用法用量:醋调敷;干,以醋润之。
出处:《保命歌括》卷六
组成:芙蓉叶4两,大黄9两,黄柏9两,五倍子9两,赤芍9两,甘草9两,白芷9两,土贝母9两,赤小豆15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去毒消肿,活血止痛。主诸毒疮疡,无名肿毒,坚硬无头,焮热疼痛。
用法用量:用醋调敷患处。
出处:《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斑蝥18g,巴豆炭6g,乳香6g,没药6g,前胡15g,玄参15g,犀黄1.5g,麝香1.5g,冰片0.3g。
炮制:先将前6味炒制,各为细末,配时将麝香、冰片、犀黄混合,再入斑蝥、巴豆炭、前胡、玄参研匀,最后加入乳香、没药,研匀即得。
功能主治:托里提脓,拔毒去腐,消肿止痛。主胞疽、发背、搭手疽等局部肿硬难溃者。
用法用量:用时均匀地掺入疮口上,每日2次,至脓水增多,新腐渐消时停用。
出处:《古今名方》引《湖州潘氏外科临证经验》
组成:生半夏1两,文蛤2钱半,贝母2钱半,朴消1钱。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一切恶疮,初起坚硬如石,焮热如火。
用法用量:醋调敷。
出处:《仙拈集》卷四
组成:陈皮1两,甘遂1两,当归尾1两5钱,川芎1两,红花(酒洗)1两,桃仁(去皮尖)100个。
功能主治:痈疽。
用法用量:水、酒煎服。
出处:《明医指掌》卷八
组成:巴霜1钱,雄黄1钱,麝香1钱,冰片5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拔一切毒。主
用法用量:掺膏上贴之,则毒气尽拔,便无后患。
注意:胎前产后之妇忌用。
提示:胎前产后之妇忌用。
出处:《外科全生集》卷四
组成:韶粉1两,大黄5钱(炒),雄黄3钱(另研),五倍子1两(炒),乳香5钱(另研),没药5钱(另研),黄丹5钱,白及1两(炙),白蔹1两(炙),黄柏7钱(炒),白芷1两(焙)。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痘后手足肩背痘毒痈肿。
用法用量:蜜水调搽。
出处:《种福堂方》卷四
别名:拔疔散
组成:明雄黄1钱,绵胭脂。
功能主治:痘疔,紫黑胀硬,独大而无晕者。
用法用量:拔疔散(《种痘新书》卷三)。方中绵胭脂用量原缺。
出处:《活幼心法》卷五
组成:巴豆肉2钱3分,人言1钱3分,生白矾9分,绿矾9分,雄黄3分,蜗牛10个。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痰核。
用法用量:将口涎调搽核上,以万应膏贴之,2日1换;再将玉灵膏贴,1日1换。
出处:《外科百效》卷二
组成:马蹄灰、鸡子白。
功能主治:肠痈。其状两耳轮纹理甲错,初患腹中苦痛,或绕脐有疮如粟,皮热,便脓血出,似赤白下。
用法用量:和涂。
出处:方出《千金》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八六
组成:蒲黄1两,白芷1两,半夏1两,黄丹1两,赤小豆半两(为末)。
功能主治:消肿定痛。主痈疽,疔疖。
用法用量:上将白芷、半夏为末,入蒲黄、丹、豆末,和匀。金银藤捣自然汁调敷四围,频频水润。
出处:《袖珍》卷三
组成:乳香、黄柏、黄连、雄黄。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飞游毒,赤肿走注不定。
用法用量:鸡子清调敷;干,用水润之。
出处:《疮疡经验全书》卷三
组成:阳起石1两,寒水石1两,砚石1两,白石脂1两,石膏1两,麦饭石1两。
炮制:上为末,重研如面。
功能主治:发背。
用法用量:用新汲水调涂疮上。
出处:《圣惠》卷六十二
组成:草乌头(去皮脐,生捣为细末)1两,蚌粉半两。
炮制:上拌匀。
功能主治:一切热肿,欲结疮疖,焮赤疼痛。
用法用量:每看多少,临时用新汲水调摊纸上贴之。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三五
组成:大黄5钱,黄柏5钱,白及5钱,石膏5钱,黄芩5钱,白蔹3钱,黄连3钱,栀子3钱,朴消5钱。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痔肿毒。
用法用量:用井花水调,涂敷扫痔肿毒处。
出处:《普济方》卷二九五
组成:大槟榔1个,红娘子1个,黑狗脊1两,硫黄1两,赤石脂1两,黄连1两,轻粉1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敛疮。主痈疽。
用法用量:每用药少许,干掺患痛处。
出处:《普济方》卷二九○
组成:斑蝥7枚(去翅足,用屋瓦盛,入糯米同一处匀炒,候米黄为度,以乳钵细杵罗过,不用米),黑牵牛末2钱半(先晒,研,取末)。
炮制:上和匀。
功能主治:癫犬、恶犬所伤。
用法用量:用无灰温酒调作1服,空心投。其毒自小便中出,或从大府过,似葡萄肉,或如犬形。其毒出尽,尚觉腹中有痛,取用青黛入乳钵杵匀,仍罗为末,每服3钱,井花水调下2服,不拘时候。
出处:《活幼心书》卷下
组成:南星(上等大白者)1两,草乌头半两,白芷半两,木鳖子仁1个(研)。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痈疽肿结。
用法用量:分2次泛醋、入蜜调,敷纱贴之。
出处:《直指》卷二十二
组成:寒水石不拘多少(烧令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丹瘤,浮赤走引或遍身。
用法用量:以新水调,鸡翎扫痛处。
出处:《儒门事亲》卷十二
组成:新桑皮(烧作灰)。
功能主治:大人、小儿火烧破皮肉。
用法用量:小油调涂上,变色生肌即敛。
出处:《医方类聚》卷一九四引《烟霞圣效》
组成:川朴消1两,栀子仁半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殃火丹,发于两胁及腋下。
用法用量:每用半钱,好醋调涂患处,次用山栀膏方。
出处:《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张涣方
别名:秘方拔毒散
组成:乳香1钱,没药1钱,川山甲(炮)1钱,当归1钱,木鳖子1钱,瓜蒌仁8钱,甘草(炙)5分,忍冬藤2钱,牙皂角7分(炒),生大黄1钱半,熟大黄1钱半,连翘1钱,贝母10分。
功能主治:攻毒止痛化脓。主一切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秘方拔毒散(《准绳·疡医》卷一)。若有脓,或已溃者,可不用大黄;如亦有脓虽溃,脉仍洪数,或沉实喜冷者,又所宜用。
出处:《痈疽神秘验方》卷一
组成:铅白霜1钱,胆矾1钱,粉霜1钱,硌砂1钱,朱砂(上药别研)1钱,蜈蚣1条(炙)。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十种疔疮,毒气结硬如石,疼不可忍。
用法用量:先用针挑令出血,入药1字在内,用醋煮面糊贴之。1日其根溃出。
出处:《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组成:大黄、东墙上土。
炮制: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诸恶疮。
用法用量:用无根井花水调搽,如干再搽。经宿即愈。
出处:《瑞竹堂方》卷五
组成:黄芩5钱,黄连5钱,白矾(俱生用)5钱,雄黄5钱,铜绿2钱(痒甚加之),松香。
炮制:上药各为末。
功能主治:胎毒,头面生癞,或延及遍身,痒痛不安,浸淫不愈;及眉炼疮,疥癞,疮癣。
用法用量:方中松香用量原缺。疥疮,宜加枯矾3钱。
出处:《保婴撮要》卷十二
组成:天花粉、无名异、黄柏、黄芩、大黄、木鳖子(去壳)、牡蛎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消肿去毒。主诸恶疮。
用法用量:好醋调,敷贴。
出处:《普济方》卷二七五
组成:泥蜂窠(岩壁间采之)、乳香少许(研)。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发指,毒疮生于手指,赤肿坚硬,疼痛不可忍者。痈疽发于阳,肿痛,发热作渴。
用法用量:用酽米醋调涂之,干即再上醋。痛立止。
出处:《普济方》卷三○○引《卫生家宝方》
组成:石膏3两,甘草1两,黄柏1两,寒水石7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拔毒消肿,散热定疼。主小儿丹毒,肉色变异,或着四肢,或在胸背,游走不定,焮热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水调,时复以鸡翎刷扫;以芭蕉自然汁调妙。
出处:《局方》卷八(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组成:石膏(生用)4两,寒水石(生用)4两,黄柏1两,甘草1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热毒丹肿,游走不定;亦治疔肿。
用法用量:每用新水调扫之,油涂之,或纸花贴,干则以凉水润之亦妙。治疔肿,水煎服。
出处:《普济方》卷二七八引《外科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