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

为鬼笔科真菌竹称、短裙竹荪的子实体。
汉语拼音:Zhú Sūn
别名:竹蓐、竹肉、竹菰、竹蕈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ex Pers.)Fisch.
功效与作用:补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利湿。主肺虚热咳;喉炎;痢疾;白带;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抗肿瘤的辅助治疗;一般养食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
性味:甘;微苦;性凉
配伍经验:银耳
相关方剂:竹荪汤

竹荪性状

1.竹荪 子实体压扁长条形,海绵状,长10-20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菌盖钟形,长宽各3-5cm,白色,有明显多角形网格,顶端平,具穿孔。菌裙从菌盖下垂达10m以上,黄白色具多角形网眼,网眼直径0.5-1m。菌柄压扁圆柱状,基部直径2-3m,向上渐细,白色。菌托白色。体轻,质泡松,柔韧不易折断,断面中空,壁海绵状。气香,味淡。

竹荪采收和储藏

菌蕾破壳开伞至成熟约2.5-7h,成熟后即开始萎缩,所以,当竹荪开伞,待菌裙下沿伸至菌托,孢子胶质将开始自溶时(子实体已成熟),即可采收。用手指握住菌托,将子实体轻轻扭动拔起,小心地放进篮子,切勿损坏菌裙,影响质量。竹荪子实体采得后,随即除去菌盖和菌托,不使黑褐色的孢子胶汁污染柄、裙。然后将子实体插到晒架的竹签上进行日晒或烘烤。

竹荪化学成分

竹荪子实体含(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T-3-G,T-4-N,T-5-N,T-2-A,T-2-HN,T-3-Ad,T-3-M,T-3-GM。苏氨酸(threon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色氨酸(tryptophane)等人体必需氨基酸及其他氨基酸,蛋白质,及钾、钙、磷、锌、锰、硒等。

竹荪原形态

1.竹荪 菌蕾球形至倒卵形,污白色,具包被,成熟时包被开裂,柄伸长外露,包被遗留柄基部形成菌托。成熟的子实体高12-20cm。菌托白色,直径3-5.5cm。菌柄白色,中空,基部粗2-3cm,向上渐细,壁海绵状。菌盖钟形,高宽各3-5cm,有明显网格,顶端平,具穿孔,上有暗绿色、微臭的粘性孢体。菌裙白色,从菌盖下垂达10cm以上,具多角形网眼,直径0.5-lcm。孢子光滑,椭圆形,(2.8-3.5)μm×(1.5-2.3)μm。
2.短裙竹荪 菌蕾卵圆形,污白色,内含白色胶质。菌柄圆柱形,长8-13cm,径2-3cm,白色,海绵质,中空。菌盖钟形,顶端有穿孔,四周具网络。橄榄色,有臭味,(3.5-5)cm×(3.4-4)cm。柄上的网状菌裙较短,下垂仅达柄的中上部,网眼呈不规则多角形。孢子椭圆形,(3.8-4.5)μm×(1.5-2)μm。

竹荪生态环境

1.竹荪 生于竹林或阔叶林下,枯枝落叶多、腐殖质的厚层土中,也兼生于腐木上。夏、秋季单生或群生。2.短裙竹荪 生于竹林下及混交林下。多在7-9月单生或群生。

竹荪资源分布

1.竹荪 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等地。2.短裙竹荪 分布于西南及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竹荪各家论述

1.《菌谱》:生竹根,味极甘,当与笋通谱,而菌为北阮矣。2.《纲目》:此即竹荪也。生朽竹根节上。状如木耳,红色。味如白树鸡,即此物也。惟苦竹生者有毒耳。

竹荪药理作用

1. 抗癌作用 竹荪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60%,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70%。从竹荪中分离得到1种甘露聚糖和2种水溶性葡聚糖,对小鼠移植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2.促进有丝分裂作用 竹荪中提出了2种多糖(T-3-Ad和T-4-N)和1种结合多糖组分(T-2-A),具有明显的有丝分裂和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功能。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