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砂仁

为肉座菌科真菌竹小肉座菌的子座。
汉语拼音:Zhú Shā Rén
别名:竹果、竹红菌、竹花、竹生小肉座菌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pocrella bambusae(Berk.et Br.)Sacc.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主风湿性关节炎;外阴白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
性味:辛;涩;平

竹砂仁性状

子座近半球形,直径0.7-1.8cm,灰黄色或红褐色,表面有不规则的喙状突起。质较坚硬。断面棕褐色。

竹砂仁鉴别

子座横切面略呈扇形。子囊壳单列,瓶形,直径500-700μm,壳壁无色,内有多数子囊及侧丝。子囊长300-450μm,直径15-20μm;子囊孢子蠕虫形,8个,扭曲成麻花状,约与子囊等长,成熟后断裂成段。侧丝略长于子囊。子座其他部位为棕褐色菌丝。

竹砂仁采收和储藏

全年可采,采摘后晒干,备用。

竹砂仁化学成分

竹砂仁含5%D-甘露醇(D-mannitol),竹红菌素(hypocrellin)A、B,过氧竹红菌素(peroxyhpocrellin),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和十八烷酸(octadecanoic acid)。

竹砂仁原形态

子座近半球形。新鲜时粉红色或浅肉色,较松柔,干后变为灰黄色或红褐色,较坚硬,表面有不规则的喙状突起,内部粉红色至深红色,直径0.7-1.5(-2)cm。子囊壳单列,埋生于子座的外围,壳壁透明无色,子囊壳(620-700)μm×(520-680)μm。子囊细长,(350-430)μm×(16-20)μm。子囊孢子蠕虫形,8个,右旋扭曲,(270-310)μm×(8-10)μm,透明无色至微黄色,成熟后断裂成段,每段长20-30μm。侧丝稍长于子囊,顶端略膨大。

竹砂仁生态环境

生于箭竹的节间或近节处。

竹砂仁资源分布

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