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树寄生

为桑寄生科植物瘤果槲寄生的枝叶。全年可采。切短晒干。
汉语拼音:Yòu Shù Jì Shēnɡ
别名:柚寄生、缘柚寄生、大柚寄生、黄皮寄生、柚子寄生、橘子寄生、蛤凹木寄生、柿寄生、山橘寄生、无患子寄生、羊奶寄生、克李寄生、杂寄生、东方槲寄生、瘦果槲寄生
功效与作用:祛风,止咳,清热解毒。治风湿脚肿,咳嗽,麻疹,烂眼。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风湿,洗脚肿;牙痛烫水含。②《本草求原》:洗风弦湿烂眼。③《岭南采药录》:出麻疹煎水代茶,能解毒止痛。④《南宁市药物志》:解毒,去瘀,生新。内服预防麻疹及治麻后下利。⑤《广西药植名录》:清热,滋补,止咳,止痛,化痰。治痢疾,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
性味:苦辛,凉。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平。②《南宁市药物志》:苦,凉,无毒。
归经:归肝;肺经

柚树寄生性状

带叶茎枝圆柱形,2-3叉状分枝,长20-30cm,直径3-4mm,下部粗枝可达1cm,具细纵纹和肋线,节部稍膨大,节间长1-3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光滑无毛。质硬脆,折断面不平坦,皮部褐色,木部黄白色,髓部棕褐色。叶对生多破碎或卷曲,完整叶卵形、倒卵形成长椭圆形,长3-5cm,宽1.5-3.5cm,先端钝圆或钝,基部骤狭,基出脉3-条,上面稍明显,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无毛,有细皱纹。革质。

柚树寄生原形态

灌木,高约0.5m。茎枝圆柱状;枝交叉对生或二歧分枝,节间长1.5-3cm,粗3-4mm,干后具细纵纹,节稍膨大。叶对生,革质;叶柄长2-4mm;叶片卵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8.5cm,宽1.5-3.5cm,先端圆钝,基部骤狭或渐狭,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一个或多个簇生于叶腋,总花梗长1- 1.5mm;总苞舟形,长约2mm,具花3朵;中央1朵为雌花,侧生的2朵为雄花,或雄花不发育,仅具1朵雌花;雄花花蕾时卵球形,长约1.5mm,萼片4枚,三角形,花药椭圆形;雌花花蕾时椭圆形,长2.5-3mm;花托卵球形,长1.5-2mm,事片4枚,三角形,长约1mm,柱头乳头状。浆果近球形,直径4-6mm,基部骤狭呈柄状,长约1mm,果皮具小瘤体,成熟时淡黄色,果皮变平滑。花、果期几全年。

柚树寄生资源分布

常寄生于柑橘类植物及柿树上。分布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柚树寄生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风湿,洗脚肿;牙痛烫水含。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