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舌头

为泽泻科植物矮慈姑的全草。夏、秋采。
汉语拼音:Yā Shé Tou
别名:瓜皮草(《种子植物名称・补编》),鸭舌草、鸭舌子(《贵阳民间药草》),水充草(《贵州草药》)。
英文名:Herb of Pygmy Arrowhead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gittaria pygmaea Miq.
功效与作用:清肺利咽;利湿解毒。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小便热痛;痈疖肿毒;湿疮;烫伤;蛇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性味:①《贵阳民间药草》:甘苦,微寒。②《贵州草药》:性平,味淡。
归经:脾经

鸭舌头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鸭舌头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须根白色有丝光,中空,有密节,不分枝,杂有横行的根茎,形与根相同,但略大,特别长,在另一端萌发新株。单叶丛生基出;叶片线状披针形,长4~18厘米,宽3~8毫米,全缘,质柔软而厚,上面绿色,近根部呈白色。花梗自叶丛中抽出。高约15~20厘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无柄,多聚于花序下层,形成轮状;雄花有长柄,具椭圆形苞叶3~5个,轮生于花茎上,多为2轮;萼3片,绿色;花瓣3片,形较大,白色;雄蕊12个,花药黄色,花丝短而肥大;心皮多数,扁平。果实广倒卵形,扁平,具鳞片状翅,聚合成球状。花期夏秋。

鸭舌头资源分布

野生于水田及沼泽浅水中。分布长江流域,南到广东,西南至四川、云南等地。

鸭舌头各家论述

《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治喉痛,外敷痈肿。

鸭舌头附方

①清喉火:鲜鸭舌草一两。煎水服;同时另取一部分捣敷颌下。(《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无名肿毒:鲜鸭舌草捣烂外敷。(《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湿疮:鸭舌头、水慈姑、猪鼻孔叶各等分。搓烂,搽患处,最后用清水洗净。(《贵州草药》)

鸭舌头药理作用

抗蛇毒作用 矮慈姑对眼镜蛇毒中毒小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每只小鼠1次灌胃矮慈姑煎液0.3-0.6ml,可使眼镜蛇毒中毒小鼠的死亡率时显下隐,对照组死亡率75.9%,治疗组死亡率为32.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