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参

为马齿苋科土人参属植物锥花土人参Talinum paniculatum (Jacq.)Gaertn.[T. patens (L.)Willd.;T. crassifolium auct. non Willd],以根和叶入药。秋、冬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叶则随时可采,或秋季采集,晒干或蒸后晒干备用。
汉语拼音:Tǔ Rén Shēn
别名:水人参(《天宝本草》),参草、土高丽参、假人参(《中国药植志》),土洋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土参、紫人参(《福建民间草药》),瓦坑头(《广西中药志》),福参(《闽南民间草药》),土红参(《闽东本草》),飞来参(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瓦参(《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英文名:Panicled Fameflower Root
功效与作用:补气润肺;止咳;调经。主气虚芝倦;食少;泄泻;肺痨咳血;眩晕;潮热;盗汗;自汗;月经不调;带下,产妇乳汁不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
性味:甘;淡;性平
归经:脾;肺;肾经
配伍经验:人参木香土木香小青
相关方剂:七神散、劫瘴消毒散

土人参性状

根圆锥形或长纺锤形,分枝或不分枝。长7-15cm,直径0.7-1.7cm。顶端具木质茎残基;表面灰黑色,有纵皱纹及点状突起的项根痕。除去栓皮并经煮后表面为灰黄色半透明状,有点状须根痕及纵皱纹,隐约可见内部纵走的线管束、质坚硬,难折断。折断面,末加工的平坦,已加工的呈角质状,中央常有大空腔。气微,味淡、微有粘滑感。

土人参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60cm,肉质,无毛。主根粗壮有分枝,外表棕褐色。茎直立,有分枝,圆柱形,基部稍木质化。叶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7cm,宽2.5-3.5cm,先端渐尖或钝圆,全缘,基部渐狭而成短柄。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二歧状分枝,小枝及花梗基部均具苞片;花小两性,淡紫红色,直径约6mm;萼片2,早落;花瓣5,倒卵形或椭圆形;雄蕊10枚以上;子房球形,花柱线形,柱头3深裂,先端外展而微弯。蒴果近球形,直径约4mm,3瓣裂,熟时灰褐色。种子多数,细小,扁圆形,黑色有光泽,表面具细腺点。花期6-7日期9-10月。

土人参资源分布

常为栽培,亦有野生于山坡岩石缝中。我国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均有之。

土人参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补虚损痨疾,妇人服之补血。2.《南宁市药物志》:润肺止咳。治燥热咳嗽及病后虚弱。3.《四川中药志》:补气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带血。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补中益气,润肺生津,凉血消肿。治病后体虚,劳伤咳嗽,遗尿,月经不调,疖肿。5.《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滋补强壮。治头晕,耳鸣,目眩,妇女带下,肺结核咳嗽,潮热盗汗。

土人参附方

①治虚劳咳嗽:土洋参、隔山撬、通花根、冰糖。炖鸡服。(《四川中药志》)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