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胡荽

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H. rotundifolia Roxb.],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秋季采收晒干。
汉语拼音:Tiān Hú Suī
别名:鸡肠菜(《千金·食治》),滴滴金(《生草药性备要》),翳草(《医林纂要》),铺地锦(《潮州府志》),肺风草(《质问本草》),破铜钱(《植物名实图考》),满天星(《草木便方》),明镜草(《分类草药性》),翳子草、盘上芫茜(《岭南采药录》),细叶钱苗口(《广州植物志》),落地金钱(《贵州民间方药集》),过路蜈蚣草、鱼察子草(《福建民间草药》),花边灯盏(《广西中兽医药植》),天星草、猫爪草(《南宁市药物志》),地星宿(《贵阳民间药草》),伤寒草、鼠迹草(《广西中药志》),盆荽(《生草药实用
英文名:Lawn Pennywort Herb, Herb of Lawn Pennywort
功效与作用:祛风清热,化痰止咳。用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胆石症,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伤风感冒,咳嗽,百日咳,咽喉炎,扁桃体炎,目翳;外用治湿疹,带状疱疹,衄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或捣取汁涂。
性味:甘、淡、微辛,凉。
相关方剂:天胡荽茶油方

天胡荽性状

(1)天胡荽 多皱缩成团,根细,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茎极纤细,弯曲,黄绿以,节处有根痕及残留细根。叶多皱缩破碎,完整中圆形或近肾形,5-7浅裂,少不分裂,边缘有钝齿;托叶膜质;叶柄长约0.5cm,扭曲状。伞形花序小。双悬果略呈心形,两侧压扁。气香。

天胡荽化学成分

全草含黄酮类成分: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半乳糖甙(quercetin-3-galactoside),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3-O-β-D-(6-咖啡酰半乳糖甙)[quercetin-3-O-β(6-caffeoygalactoside)[1]。又含木质体成分,左旋芝麻素(sesamin)[2]和鼠体成分:豆甾醇(stigmasterol)[3]。不含香豆精(coutnarin)[4。

天胡荽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特异气味。茎细长而匍事,平铺地上成片。节上生根。叶互生;叶片质薄,圆肾形或近圆形,长0.5-1.5cm,宽0.8-2.5cm,基部心形,不分裂或3-7裂,裂片阔卵形,边缘有钝齿,表面无毛,背面及叶柄顶端疏被白柔毛;托叶略呈半圆形,全缘栽稍有浅裂。伞形花序与叶对生,单生于节上;花序梗纤细,长0.5-3cm;小总苞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有黄色透明腺点,小形花序有花5-18;花瓣卵形,绿白色,有腺点。雄蕊5,子房下位。双悬果略呈心形,长1-1.4mm,宽1.2-2mm,两而扁压,中棱在果熟时极为隆起,成熟时有紫色斑点。花、果期4-9月。本种与天胡荽的区别在于:叶片较小,3-5深裂几达基部,侧面裂片间有一侧或两侧仅裂达基部1/3处,裂片均呈楔形。

天胡荽资源分布

生于路旁草地较湿润之处。分布辽宁、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江西、四川、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产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

天胡荽各家论述

1.《千金·食治》:疗痔。

天胡荽附方

①治肝炎发黄:鲜地星宿五钱至八钱(干的三至五钱),茵陈蒿五钱。煎水吃,日服三次。(《贵阳民间药草》)

天胡荽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天胡荽1:1水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也有不程度的抑制作用[1]。鼠疫模型试验结果,鼠模抑制为54%,用天胡荽全草100g/kg时行抗疟筛选结果,抑制率为54%[1,2]。口服香豆粗250mg/kg,对正常糖尿病大鼠有显着降血糖作用[3]。

天胡荽临床应用

急性黄疸型肝炎:试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数十例,服药3~5剂即退黄。服法:新鲜天胡荽(满天星)1~2两,加水及糯米酒各半炖服。每剂炖2次,上、下午空腹各服1次。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