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翁花

为桃金娘科水榕属植物水榕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Roxb.)Merr. et Perry的花蕾,其叶、根、树皮亦供药用。初夏采集带花蕾的花序,淋湿堆放数日,稍晒后再堆放闷1~2天,然后再晒再闷,直至全干变成黑色。夏、秋采伐干枝,去掉粗皮及木心,留二层皮晒干。夏季采叶晒干。
汉语拼音:Shuǐ Wēnɡ Huā
别名:水雍花(《广东中药》),大蛇药(《广西药植名录》)。
英文名:Flower of Operculate Cleistocalyx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 Roxb.) Merr. Et Perry
功效与作用:治外感恶寒发热头痛,食滞不化。①《岭南采药录》:清热,散毒,消食化滞。②《广东中药》:治外感发热头痛,感冒恶寒发热。③《广西药植名录》:治头痛,跌打,蛇伤。
用法用量:清暑解表,去湿消滞,消炎止痒。花蕾:感冒发热,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根:黄疸型肝炎。树皮:外用治烧伤,麻风,皮肤瘙痒,脚癣。叶:外用治急性乳腺炎。
性味:《岭南采药录》:"味苦,性寒。"
归经:肺;脾;胃经
用药禁忌:花蕾3~5钱,或作凉茶配料;根0.5~1两;树皮、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水煎洗。
相关方剂:水翁花茶

水翁花性状

干燥花蕾呈卵形或球形而两端尖,长约4~6毫米,径约2~3毫米,皱缩,下半部为棕黑色的倒钟形或杯形的萼简,上半部帽状,为5枚合生的花瓣,浅棕黄色。除去帽状体,可见重叠的雄蕊,花丝棕黑色,中央有1锥形花柱。质干硬。气微香,味苦。以黄黑色,无枝梗者为好。

水翁花鉴别

干燥花蕾呈卵形或球形而两端尖,长约4~6毫米,径约2~3毫米,皱缩,下半部为棕黑色的倒钟形或杯形的萼简,上半部帽状,为5枚合生的花瓣,浅棕黄色。除去帽状体,可见重叠的雄蕊,花丝棕黑色,中央有1锥形花柱。质干硬。气微香,味苦。以黄黑色,无枝梗者为好。

水翁花采收和储藏

5月底至6月初,采摘带有花蕾的花枝,用水淋湿,堆叠3-5天,使花蕾自然脱落,晒至三成干,复堆闷1-2天再晒,以后晒1天,闷1天,待足干后,筛净残存枝梗。

水翁花化学成分

从花蕾中分离到没食子酸乙酯(ethylgallate),没食子酸(gal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桂皮酸(cinnam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5,7-二羟基-6,8-二甲基黄烷酮(5,7-dihydroxy-6,8-dimethylflavanone)即去甲氧基荚果蕨醇(desmethoxymatteucinol),7-羟基-5-甲氧基-6,8-二甲基黄烷酮(7-hydroxy-5-methoxy-6,8-dimethylflavanone),和2,4-二羟基-6-甲氧基-3,5二甲基耳酮(2,4-dihydroxy-6-methoxy-3,5-dimethylchalcone)。

水翁花原形态

水翁(《岭外代答》),又名:水榕。
乔木,高达15米。小枝近圆柱形或四角形,秃净。叶对生,阔卵状矩圆形或椭圆形,长8~2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成渐狭,近革质,秃净,干时下面常有黑色斑点,侧脉8~12对;叶柄长1~1.5厘米。花小,绿白色,近无柄,为广歧的聚伞花序;萼钟形,长约3毫米,近截头状,萼肢延伸成帽状;花瓣5,合生成帽状,顶尖,有腺点;雄蕊多数,离生;子房2室,花柱线形。核果状浆果,球形,宽约7毫米,熟时紫黑色。花期夏季。
本植物的树皮(水翁皮)、叶(水翁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水翁花资源分布

喜生于水边,常栽于村落旁。分布广东、广西等地。产广东、广西等地。

水翁花各家论述

1.《岭南采药录》:清热,散毒,消食化滞。
2.《广东中药》:治外感发热头痛,感冒恶寒发热。
3.《广西药植名录》:治头痛,跌打,蛇伤。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