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黾

为水黾科动物水黾的全体。
汉语拼音:Shuǐ Miǎn
别名:水马(《本草拾遗》),水爬虫(《纲目》),婆子(《东医宝鉴》),水和尚,水豆油(蔡邦华《昆虫分类学》)。
英文名:Reptil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agadotarsus kraepelini(Breddin)
功效与作用:截疟;疗痔。主疟疮;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5-10只。
性味:《本草抬遗》:"有毒。"
归经:心;肝经

水黾性状

虫体长3-4mm。头部有1对大而突出的复眼,触角1对,丝状,多已脱落。背部黑褐色,带有蓝色的斑纹,有时有翅,翅膜起过腹部末端。胸部宽大,有足3对,前足短,中后长,中足特长,为体长的2倍以上。腹部9节,腹基部最宽,向末端变尖,呈圆锥状。

水黾采收和储藏

夏季雨后于积水处、水池处用网捕捉,捕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

水黾原形态

水黾,成虫体长3-4mm,背部黑褐色带有蓝白色斑纹。复眼大而突出。触角丝状。胸部宽大,翅膜起过腹部末端。前足短,中后足长,中足特别长,为体长的2倍多。腹部9节,腹其部最宽,向末端变尖,呈圆锥状。若虫灰白色,在头、胸、腹部有褐色斑块。触角、足大部分为灰色。至第4龄和第5龄的若虫的中区灰白色至淡黄色,褐色区渐变成黑褐色。

水黾生态环境

生活于鱼塘、沼泽和较平静的河流。以水面上小虫及跌落水面的蝇类为食。

水黾资源分布

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水黾各家论述

《纲目拾遗》:治痔。

水黾附方

治一切痔:婆子三十个,用三个纸包,每包十个,于背阴处悬挂阴干。每包作一服,研烂,空心温酒调下,良久乃吃饭。三日连三服。久痔脓血者,二、三十服。(《东医宝鉴》水马散)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