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萝子

为伞形科植物莳萝的果实。果实成熟后采收果枝,晒干,打落果实,去净杂质,晒至干透为度。
汉语拼音:Shí Luó Zǐ
别名:时美中(侯宁极《药谱》),莳萝椒(《本草蒙筌》),小茴香(《纲目》),瘪谷茴香(《本草正义》),土茴香(《中药志》)。
英文名:seed of Dil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ethum graveolens L.
功效与作用:温脾肾,开胃,散寒,行气,解鱼肉毒。治痧秽呕逆,腹中冷痛,寒疝,痞满少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肝;肾经
用药禁忌:气阴不足及有火者不宜。《海药本草》:不可与阿魏同合,夺其味尔。

莳萝子性状

干燥果实多数裂成分果,呈扁平广椭圆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厚约1毫米。外表棕色,背面有3条不甚明显的肋线,两侧肋线延伸作翅状,少数未分离的双悬果基部有残存果柄。气微香。

莳萝子炮制

簸去泥屑,拣净梗及杂质。

莳萝子鉴别

粉末特征:黄棕色。㈠油管共同棕色,分泌细胞表面观呈不规则形,含共同棕以分泌物。②镶嵌细胞狭外排列整齐,壁薄波状,常数个为一组,以长轴不规则方向嵌列,常与大型中果皮细胞相连。③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糊粉粒及小簇晶。④网纹细胞存在于维管束周围,壁较厚,有孔。⑤表上以细胞类多角形,排列整齐。

莳萝子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果产成熟时采收果枝,打攻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莳萝子化学成分

果实含葛缕酮(Carvone)、柠檬烯(Limonene)、莳萝油脑(DillaPiole)、佛手柑内酯(Bergapten)、伞形花内酯金合欢醚(Umlbel-liprenin)即7-羟基香豆精金合欢醇醚、蜡、蜡及γ-谷甾醇(γ-sitosterol)等。

莳萝子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稀为二年生,高60-120cm。全株无毛,有强烈火香气。茎单一,直立,径0.5-1.5cm。基生叶有柄,叶柄长4-6cm,基部有阔叶鞘;叶片轮廊宽卵形,三至四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长4-20mm,宽不及0.5mm;茎上部叶较小,分裂次数少,无叶柄,仅有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直径5-15cm,伞辐10-25,无总苞片;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无小总苞片;花瓣黄色,长圆形,小舌片近长方形,内曲;萼齿不明显;花柱短,花柱基圆锥形至垫状,双悬果扁压卵形,长3-5mm,宽2-3mm,成熟时褐色;背棱细而明显突起,侧棱有狭翅,每棱槽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5-8月,果期7-9月。

莳萝子资源分布

各地都有栽培或野生。产江苏、安徽等地。

莳萝子各家论述

1.《随息居饮食谱》:温胃健脾,散寒止痛,杀虫消食,调气止呕,定腰、齿疼,解鱼肉毒。
2.《海药本草》:主膈气,消食,温胃,善滋食味,多食无损。
3.《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气,温肠,杀鱼肉毒,补水脏及壮筋骨,治肾气。
4.《医林纂要》:润肾补肾,补命门,暖丹田,开胃调中,上达膻中,舒肝木,达阴郁,舒筋,下除脚气,治寒疝。
5.《本草求真》:小茴,与宁夏大茴同功,入肝燥肾温胃,但其性力稍缓,不似大茴性热,仍看证候缓急,分别用之耳。酒炒盐水炒,各随病症活用。
6.《本

莳萝子附方

①治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食不下及胁痛:莳萝,为末,糊丸如绿豆大。三岁三十丸,青皮汤下。(《普济方》莳萝丸)②治疝气偏坠,女子瘕病:莳萝一两二钱。炒褐色,为细末。无灰好酒调服。(《摄生众妙方》)③治闪挫腰痛:莳萝,作末,酒服二钱匕。(《永类钤方》)

莳萝子药理作用

葛缕酮的作用参见"藏茴香"条。种子中所含的非萜类油有抗真菌作用。

顶部